自出城北门,平野亘长云。
道傍多高阜,累累若丘坟。
丰草为不生,白日何氤氲。
焉知非陵墓,下有长逝人。
棺椁化为土,衣冠腐为尘。
既往不可见,来者不可闻。
百岁何足恃,为生良自勤。
【注释】
中山:即山名,在今河北省正定县北。
傍丘阜:傍近小土堆、小山包等高地。
丰草:指长满禾本科植物的草地或草木繁茂的地方。
焉知非陵墓:怎么知道这里不是古时帝王的坟墓呢?
下有长逝人:指下面埋着一位死去的人。
棺椁:古代装死人尸体的棺材。
衣冠腐为尘:指死者的衣服和头饰都已腐烂成尘土了。
既往不可见,来者不可闻:过去的事情已无法看到,将来的事情也听不见。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八句,每句七个字,四句一韵,中间两联共六句各用两个对仗词组,前后照应,平仄相对,音律铿锵,读来朗朗上口。
前四句描写作者出城后所看到的景色。首句写他出了北城门,来到郊外。次句描写他所见到的平原景象。第三句“道傍多高阜”,写道旁有许多小土包,都是高地,而“累累”又暗示这些地方可能有人埋葬过。第四句“丰草为不生”,写长满了草木的原野上,不可能再有坟墓。这几句诗,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客观地描写景色,实际上却是作者有意要突出“陵墓”这两个字。
中间两联写陵墓的荒凉。第一联“焉知非陵墓”,由“丰草”想到“长逝人”,由“长逝人”想到“下有”,从而怀疑是不是一座陵墓。第二联“棺椁化为土,衣冠腐为尘”,更具体地说明这座陵墓已经荒废,连骸骨都不见了。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主旨,作者以反诘的语气说:过去的事情已无法看到,将来的事情也听不见;百岁之年有什么值得留恋呢?活着就要勤勉地工作。
这首诗通过观察景物抒发感慨,表达了对历史遗迹被破坏的痛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