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为清游宿梵宫,凌晨试上最高峰。
水翻雪色寒犹落,云掩丹光远更重。
旧有一僧能跨虎,近闻三洞尽藏龙。
下方车马应难到,烟际惟听日暮钟。

【题解】雪窦山在浙江省天台县西北,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妙高台,即“雪窦”的别称,位于山顶。作者曾于此游览。

【注释】偶:偶尔。清游:指游览。梵宫:佛寺。凌晨:清晨。水翻雪色:形容晨曦中水面上泛着白色浪花。寒犹落:仍然飘洒下来。丹光:赤色的阳光。丹,红色;光,日光。旧:过去时。有一僧:指唐代僧人道一。能跨虎:有传说说道一曾能骑老虎过涧。三洞:指道教的三大派别。近闻:最近听说。三洞尽藏龙:据说道家、儒家、佛家的思想都已包含在龙里了。下方:下面。车马:代指来往的游客。应难到:应当难以到达。烟际:云雾弥漫之中。日暮钟:傍晚敲钟。

【赏析】此诗是作者于元丰二年(1079)夏秋之际游览雪窦山妙高台时所作。诗写清晨登山所见之景与所感,抒发了作者对佛教圣地的仰慕之情和向往之感。

首句点明时间,写诗人偶然来到此地,为的是游览一番。次句点明地点,诗人清晨登上了雪窦山上的最高峰——妙高台。

三、四句写登上峰顶所见。“水翻雪色寒犹落”,用拟人的手法写晨露晶莹的湖面像银白色的雪片一般闪烁飘洒,而此时正是清晨时分,太阳还未升起,所以仍觉得有些寒冷。“云掩丹光远更重”,用拟人化的笔法写朝霞映照下的山峰,好像被红彤彤的云彩遮住,显得更为壮观了。

五、六句写诗人遥望远方所见。“旧有一僧能跨虎”,诗人想到这里曾经有一位和尚能够骑在老虎背上行走,不禁为之赞叹。“近闻三洞尽藏龙”,诗人又想到这里曾是道家、儒家、佛家三家学说荟萃之地,现在却已无处寻觅了。

结尾二句写诗人眺望远方所见。“下方车马应难到”,诗人想象山下的车马行人应当难以到达这个地方。“烟际惟听日暮钟”,诗人想听到远处的钟声只能在烟雾弥漫的天际才能听见。

这首诗以登高远眺的角度写出了雪窦山的壮丽景色,同时表现了诗人对佛教圣地的仰慕之情。全诗构思精巧,意境幽远,语言优美,堪称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