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周诗出圣门,文为枝叶性为根。
不忧师说无匡鼎,但喜吾宗有巨源。
我自般溪移历下,君从汝海到东原。
东原历下风烟接,来往时时得细论。
【注释】
三百周诗:泛指《诗经》,周朝的诗歌。圣门: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枝叶:这里比喻文章的文采。根:这里比喻文章的思想内容。
匡鼎:匡衡,字稚圭,西汉经学家、散文家。巨源:张衡(字平子),东汉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发明浑天仪的能工巧匠。
般溪:古地名,今属江西上饶。历下:古地名,今山东济南。汝海:古地名,今属河南汝南。东原:古地名,今河南洛阳一带。
细论:详细讨论。
【译文】
《诗经》三百篇出自孔子的圣门,文章是枝叶性的东西,思想内容是根本。不担心老师的解释没有匡衡那样正确,只高兴我们这个家族有张衡这样的大才。我自搬到了般溪去,你从汝海来到东原。两地风烟相接,往来时时有详细讨论的机会。
【赏析】
杨飞卿(720—790),字光庭,唐朝诗人。他少年时聪明过人,善诗文,尤长五言律诗。他的诗多写景抒怀,风格清新明快。这首诗是赠杨飞卿的一首酬答之作。
首联点明题旨,以“诗”比“圣门”,以“文”喻“枝叶”,以“思”为“根本”,表明了自己对于文学的看法和态度。
颔联用两个典故来表达自己对好友的赞赏之情。“匡鼎”,指的是匡衡,西汉时期著名的学者,因家境贫寒而凿壁偷光夜读的故事广为人知;“巨源”,则是东汉时期有名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浑天仪。两句中用这两个典故表明了自己对好友才华的赞赏之情。
颈联通过两个地点的变化,表达了自己与好友之间的友谊。“般溪”,是江西境内的一个著名景点,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历下”,是山东省济南市的古称,位于济南市南部。这两句诗中,作者巧妙地将自己与好友分别置于不同的地方,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尾联则是对好友的赞美之词。“细论”,指的是仔细地讨论问题;“来往”,则是指双方频繁的交流和互动。这两句中,作者表达了自己与好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和相互尊重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