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觉呼童问几更,未应先作不平鸣。
山深六月有秋意,夜静满城惟雨声。
四海虚名此身愧,百年浮世寸心惊。
谁教檐溜如愁思,欲断还连直到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能力。

第一句,译文:我梦醒后叫童儿去问几更天了。还没有回答,先发出不平的叫声。

第二句,译文:深山之中,六月却有秋意,夜静时满城只有雨声。

第三句,译文:世间万事,功名利禄,虚名浮誉,愧对此身。

第四句,译文:百年人生,如在梦中。心惊胆颤。

第五句,译文:谁教檐溜像人一样愁思?欲断还连直到天明。

第六句,译文:我为什么还要这样地担忧呢?

赏析:

首联“梦觉呼童问几更,未应先作不平鸣”,诗人在睡梦中醒来呼唤仆人询问报更的声音。然而还未等仆人回答,便已发出不满现实的愤懑之声。此二句以梦境为背景,写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表现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颔联“山深六月有秋意,夜静满城惟雨声”,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山水画卷。诗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深”、“六月”与“秋意”、“夜静”与“雨声”联系起来,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既表现出诗人高洁孤傲的性格,又反映出他内心的苦闷。

颈联“四海虚名此身愧,百年浮世寸心惊”,诗人感叹自己的一生,感到空虚和不安。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

尾联“谁教檐溜如愁思?欲断还连直到明”,诗人以设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担忧之情。尾联中的“愁思”与前两联的“不平鸣”相呼应,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同时,这也表明了诗人为国家担忧的坚定决心。

【答案】

夜雨

梦觉呼童问几更,未应先作不平鸣。

山深六月有秋意,夜静满城惟雨声。

四海虚名此身愧,百年浮世寸心惊。

谁教檐溜如愁思?欲断还连直到明。

译文:

我一觉醒来叫童儿去问报更的人几点了。还未等他回答,就先发出不满现实的愤懑之声。(我)深山之中,六月却有秋意,夜静时满城只有雨声。世间万事(功名利禄),虚名浮誉,我愧对此身。百年人生,如在梦中。心惊胆颤。谁教檐溜像人一样愁思?想(是)要断还(是)连(到)直到天亮。我为什么还要这样地担忧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