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执相皆空。徒滞顽空。劳劳不见有中空。空里混成神妙体,空乃不空。
此理是真空。物物明空。念无念念不争空。照见缘空成深智,方了圆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慧能的《六祖坛经》的一部分,它讲述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内容和含义。这首诗主要探讨了“真空”和“妙有”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念无念”来达到“照见缘空成深智”的境界。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浪淘沙·令
  • 这是诗歌的标题,可能是在某种仪式或场合中朗诵的一种形式,用于表达某种特定的意义。
  1. 休执相皆空
  • 不要执着于形象和表象都是空的。这里的“空”是指佛教中的“空”,意味着一切事物都是无常、无自性的,没有固定的本质或实体。
  1. 徒滞顽空
  • 只是滞留在无明的空洞之中,无法认识到真正的真理。这里的“顽空”可能是指一种无知或愚痴的状态。
  1. 劳劳不见有中空
  • 虽然努力追求却没有看到其中的真正空。这里的“劳劳”可能是指人们为了追求知识而不断努力的行为,但最终却未能触及真理的核心。
  1. 空里混成神妙体
  • 空里面蕴含着神奇的美妙本质。这里的“混成”可能是指宇宙万物都是由空性所构成的,而“神妙体”则是指这种构成方式非常神奇和美妙。
  1. 空乃不空
  • 空并不是不存在。这里的“空乃不空”意味着虽然看似空虚无物,但实际上却是真实存在的。
  1. 此理是真空
  • 这个道理就是真空。这里的“真空”指的是佛教中所说的“空”,即一切事物的本原都是虚空无物的。
  1. 物物明空
  • 每一个事物都能体现出空的本质。这里的“物物明空”意味着通过观察世间万物,人们可以了解到它们都是空性的表现。
  1. 念无念念不争空
  • 念(思考)时不要执着于任何事物,也不要争夺。这里的“念无念念不争空”强调了放下执着的心态,以实现内心的宁静和清净。
  1. 照见缘空成深智
  • 通过观察和理解事物的缘起性,人们可以培养出深厚的智慧。这里的“照见缘空”可能是指通过观察世界万物的无常性和无自性,从而领悟到生命的真相。
  1. 方了圆空
  • 这才明白了圆周运动的道理。这里的“圆空”指代佛教中的“圆融无碍”,意味着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理解这一点,才能达到圆满的智慧境界。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真空”和“妙有”的探讨,揭示了佛教中的重要概念。它鼓励人们不要执着于形象和表象,而是要认识到一切事物的真实本质——空性。通过放下执着的心态,人们可以培养出深厚的智慧,从而达到圆满的智慧境界。这首诗不仅是对佛教教义的阐述,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