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载重来释氏家,一瓯新啜赵州茶。
杏花风后春何冷,柏子庭前日未斜。
拄杖赖能无潦倒,阙文烦为补《楞伽》。
要听说法频来往,且喜平桥路不赊。
【注释】
过显庆寺:经过显庆寺。显庆寺,唐时建,为禅宗名院,故称。释氏家:僧人的家。佛教语,指和尚。一瓯:一杯。新啜:刚端起喝。赵州茶:指赵州无门慧忠禅师所传禅法,即“吃茶去”。柏子庭:寺院庭院名。柏木为庭前之树。
杏花风后春何冷,柏子庭前日未斜。
杏花风后春何冷,柏子庭前日未斜:这两句诗是说,春天的杏花虽然已经凋谢,但是柏子树下的阳光还没有斜射。这里的“杏花风后”指的是春天的气候,而“柏子庭前日未斜”则是指柏树下的阳光。
拄杖赖能无潦倒,阙文烦为补《楞伽》。
拄杖赖能无潦倒:这一句诗是说,即使拄着拐杖,也不能感到沮丧和失望。这里的“拄杖”指的是身体残疾的人,而“无潦倒”则是表示一种坚定的态度。阙文:古代书籍中因文字不完整而留下的空白部分。补《楞伽》:这是一句诗,意为补充缺失的部分。
要听说法频来往,且喜平桥路不赊。
要听说法频来往,且喜平桥路不赊:这一句诗是说,我渴望听到佛法,而且希望经常来往于寺院之间。这里的“听法”指的是学习佛法,而“来来往往”则是形容频繁往来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诗人对寺院生活的感受的诗。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寺院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自己对佛法的敬仰和对寺院生活的热爱。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追求。
诗人以“六载重来释氏家”开头,表达了自己时隔六年又回到寺院的决心和感慨。这里的“释氏家”指的是寺院,而“重来”则表明了诗人对于佛教教义的重视和信仰。接着,诗人以“一瓯新啜赵州茶”作为过渡,引出了他对赵州无门慧忠禅师所传禅法的好奇和向往。这里的“赵州茶”指的是禅宗的禅法,是禅宗中的一种重要流派。
诗人以“杏花风后春何冷,柏子庭前日未斜”作为过渡,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以及自己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这里的“杏花风后”指的是春风拂过杏花的场景,而“柏子庭前日未斜”则描绘了阳光明媚的下午时分。通过这些景象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感受。
诗人以“拄杖赖能无潦倒,阙文烦为补《楞伽》”作为过渡,表达了自己对于修行和悟道的理解。这里的“拄杖”指的是身体残疾的人依靠拐杖行走的情景,而“无潦倒”则表明了即使在困难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坚定的信念。此外,诗人还提到了“阙文”,这是一句古诗词中因文字不完整而留下的空白部分。诗人在这里提出自己愿意为补全这一阙文而努力,表达了自己对于学问的执着和追求。
诗人以“要听说法频来往,且喜平桥路不赊”作为结尾,表达了自己对于佛法的渴望和对寺院生活的喜爱。这里的“听说法”指的是学习佛法,而“频来往”则表明了诗人希望能够经常来往于寺院之间。同时,诗人还提到了“平桥路不赊”,这是一句古诗词中描述道路平缓、没有障碍的描述。通过这些表达,诗人传达了自己对于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和对于佛法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