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明,青州人。少英敏,及长,强记,美文章。高孝基语人曰:”崔生才冠一时,但恨位不到耳。”
隋大业中,为尧城令。窦建德僭号,信明弟仕贼,劝信明降节,当得美官。不肯从,遂逾城去,隐太行山中。
唐贞观六年,诏即家拜兴势丞,迁秦川令,卒。
信明恃才蹇亢,尝自矜其文。时有扬州录事参军荥阳郑世翼,亦骜倨忤物,遇信明于江中,谓曰:”闻君有’枫落呈江冷’之句,仍愿见其余。”信明欣然多出旧制。郑览未终,曰:”所见不逮所闻!”投卷于水中,引舟而去。今其诗传者数篇而已。
这首诗是唐代才子崔信明的事迹记录。下面是诗句、译文、注释和赏析:
- 崔信明,青州人。少年英敏,长大后记忆力强,文章优美。高孝基对人说:“崔生才冠一时,但恨位不到耳。”
- 诗句:青州人。少英敏,及长,强记,美文章。
- 译文:崔信明是青州人。年轻时聪明敏捷,长大后记忆力极强,文章也很优美。
- 注释:青州(今山东青州):地名,指崔信明的籍贯。
- 赏析:诗中提到崔信明年少时英敏,长大后记忆力强,这说明他从小就有出众的才智,并能够不断学习和积累。他的文章中“美文章”四字更是直接赞美了其文采飞扬。
- 隋大业中,为尧城令。窦建德僭号,信明弟仕贼,劝信明降节,当得美官。不肯从,遂逾城去,隐太行山中。
- 诗句:隋大业中,为尧城令。窦建德僭号,信明弟仕贼,劝信明降节,当得美官。不肯从,遂逾城去,隐太行山中。
- 译文:隋朝末年的时候,崔信明担任尧城的县令。窦建德称帝后,崔信明的弟弟在窦建德手下任职,劝说崔信明投降以求得到更高的官职。然而崔信明没有听从弟弟的话,于是越过城墙离开,隐居到了太行山中。
- 注释:隋大业:指的是隋炀帝的大业年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尧城:即现在的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的尧山城。窦建德:隋末民乱时起义军领袖之一,自立为夏王。
- 赏析:这里描述了崔信明在隋朝末年所经历的政治风波和选择隐居的决定。崔信明的选择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不同态度和抉择。
- 唐贞观六年,诏即家拜兴势丞,迁秦川令,卒。
- 诗句:唐贞观六年,诏即家拜兴势丞,迁秦川令,卒。
- 译文:唐朝贞观六年,皇帝下诏授予崔信明兴势丞的职位,随后又调任秦川县令,最终去世。
- 注释:唐贞观六年: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期间的时间,大约公元627年至649年。兴势丞:官名,相当于现代的县长。
- 赏析:这段描述展示了崔信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官职变动和他的政治生涯。从尧城县令到兴势丞,再到秦川县令,每一步都体现了他在不同阶段的努力和成就。最后,他在仕途中去世,结束了他的一生。
- 信明恃才蹇亢,尝自矜其文。时有扬州录事参军荥阳郑世翼,亦骜倨忤物,遇信明于江中,谓曰:”闻君有’枫落呈江冷’之句,仍愿见其余。”信明欣然多出旧制。郑览未终,曰:”所见不逮所闻!”投卷于水中,引舟而去。今其诗传者数篇而已。
- 诗句:信明恃才蹇亢,尝自矜其文。时有扬州录事参军荥阳郑世翼,亦骜倨忤物,遇信明于江中,谓曰:”闻君有’枫落呈江冷’之句,仍愿见其余。”信明欣然多出旧制。郑览未终,曰:”所见不逮所闻!”投卷于水中,引舟而去。今其诗传者数篇而已。
- 译文:崔信明自负才能,傲然不屈,曾经夸赞自己的诗文。当时有位扬州的录事参军荥阳人郑世翼,也桀骜不驯,对崔信明显出不逊的态度。有一天在江中相遇,郑世翼对崔信明说:“听说您有‘枫落呈江冷’这样的诗句,希望您能多出示一些其他的诗文。”崔信明显然答应下来,于是便拿出许多旧作给郑世翼看。郑世翼看到后并没有完全满意,他说:“我所看到的不如我所听到的。”然后将诗卷扔进江中,扬帆离去。如今流传下来的崔信明的诗文不过几篇而已。
- 注释:恃才蹇亢:自负才能而骄傲自大。荥阳郑世翼:荥阳人,与崔信明同时代的人物,具体生平不详。骜倨忤物:桀骜不驯,傲慢无礼的行为。江中相遇:在一条江边遇到某人。闻:听说。枫落呈江冷:出自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的名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意为秋天里菊花凋零落寞的景象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赏析:此段描写崔信明与郑世翼之间的交往及其相互评价的过程。崔信明自夸自己的诗文,郑世翼则表现出了对崔信明诗文的不屑和批评。这种互动反映了两人性格上的不同以及他们各自的生活态度和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