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襄阳人。少好节义,诗工五言。隐鹿门山,即汉庞公栖隐处也。四十游京师,诸名士间尝集秘省联句,浩然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众钦服。张九龄、王维极称道之。
维待诏金銮,一旦私邀入,商较风雅,俄报玄宗临幸,浩然错愕,伏匿床下,维不敢隐,因奏闻。帝喜曰:”朕素闻其人,而未见也。”诏出,再拜。帝问曰:”卿将诗来耶。”对曰:”偶不赍。”即命吟近作,诵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之句,帝慨然曰:”卿不求仕,朕何尝弃卿,奈何诬我!”因命放还南山。后张九龄署为从事。
开元末,王昌龄游襄阳,时新病起,相见甚欢,浪情宴谑,食鲜疾动而终。
古称祢衡不遇,赵壹无禄。观浩然磬拆谦退,才名日高,竟沦明代,终身白衣,良可悲夫!其诗文采丰茸,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近。所著三卷,今传。王维画浩然像于郢州,为浩然亭。咸通中,郑諴谓贤者名不可斥,更名曰”孟亭”,今存焉。
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少时立志于诗的崇高追求,到四十岁游京师时的名士间联句惊艳四座,再到隐居鹿门山期间的文学创作以及后来因才华被重用的不凡经历,每一个阶段都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诗意解读:
《新唐书·孟浩然传》中的生平事迹:“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这一句反映了孟浩然早年的志向,他不仅关心国家的安危和社会的福祉,还致力于通过文学来救济他人。
与张九龄、王维的关系:“张九龄、王维极称道之。” 这表明了孟浩然在唐代文坛的影响力,他的诗作得到了当时两位重要文人的高度认可。
与玄宗皇帝的偶遇:“帝喜曰:‘朕素闻其人,而未见也。’诏出,再拜。” 这一段描绘了孟浩然与唐代皇帝的一次偶然相遇,尽管孟浩然未能直接见到皇帝本人,但他的谦逊与礼貌却赢得了皇帝的赞赏和赏识。
《开元末年的故事》:“开元末,王昌龄游襄阳,时新病起,相见甚欢,浪情宴谑,食鲜疾动而终。”这一事件虽然悲剧,但也展现了孟浩然与友人间的深厚情谊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
《孟亭记碑》与“咸通中郑諴”:“观浩然磬拆谦退,才名日高,竟沦明代,终身白衣”反映了孟浩然晚年的生活状态和心境转变,他虽然才华非凡但最终未能得到应有的地位和认可。
诗文的创作与影响:“所著三卷,今传。” 这段说明孟浩然留下的文学作品数量可观且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王维画孟浩然像及“孟亭”的命名:“王维画浩然像于郢州,为浩然亭。咸通中,郑諴谓贤者名不可斥,更名曰’孟亭’。” 这些记载不仅展示了孟浩然的艺术形象,也体现了后世对于这位诗人的尊重和怀念。
在赏析孟浩然的诗句时,可以感受到他作品中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如“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也隐含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种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孟浩然成为唐代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人物的原因。
总的来说, 孟浩然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坎坷,但他的作品却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精湛的技艺,跨越时空感动着后人。通过对孟浩然生平事迹的研究和对其诗歌作品的分析,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文化的发展轨迹,也能够深刻体会到一个诗人在其一生中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