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剡中人。童子出家,瓶钵之外,余无有。天性超颖,追踪谢客,隐麻源第三谷中,结茆读书。后白业精进,居若耶溪云门寺,从学者四方而至矣。尤工诗,气质淳和,格律清畅。两浙名山,暨衡、庐诸甲刹,悉所经行。与皇甫昆季、严少府、朱山人、彻上人等为诗友,酬赠甚多。刻意声调,苦心不倦,骋誉丛林。后顺寂于岑山。集今传世。
论曰:自齐、梁以来,方外工文者,如支遁、道遒、惠休、宝月之俦,驰骤文苑,沉淫藻思,奇章伟什,绮错星陈,不为寡矣。厥后丧乱,兵革相寻,缁素亦已狼藉,罕有复入其流者。至唐累朝,雅道大振,古风再作,率皆崇衷像教,驻念津梁,龙象相望,金碧交映。虽寂寥之山河,实威仪之渊薮。宠光优渥,无逾此时。故有颠顿文场之人,憔悴江海之客,往往裂冠裳,拨矰缴,杳然高迈,云集萧斋,一食自甘,方袍便足,灵台澄皎,无事相干,三余有简牍之期,六时分吟讽之隙。青峰瞰门,绿水周舍,长廊步屟,幽径寻真,景变序迁,荡入冥思。凡此数者,皆达人雅士,夙所钦怀,虽则心侔迹殊,所趣无间。会稽传孙、许之玄谈,庐阜接谢、陶于白社,宜其日锻月炼,志弥厉而道弥精。佳句纵模,不废禅定,岩穴相迩,更唱迭酬,苦于三峡猿,清同九皋鹤,不其伟欤。与夫迷津畏途,埋玉世虑,蓄愤于心,发在篇咏者,未可同年而论矣。然道或浅深,价有轻重,未能悉采。其乔松于灌莽,野鹤于鸡群者,有灵一、灵彻、皎然、清塞、无可、虚中、齐己、贯休八人,皆东南产秀,共出一时,已为录实。其或虽以多而寡称,或着少而增价者,如惟审、护国、文益、可止、清江、法照、广宣、无本、修睦、无闷、太易、景云、法振、栖白、隐峦、处默、卿云、栖一、淡交、良乂、若虚、云表、昙域、子兰、僧鸾、怀楚、惠标、可朋、怀浦、慕幽、善生、亚齐、尚颜、栖蟾、理莹、归仁、玄宝、惠侃、法宣、文秀、僧泚、清尚、智暹、沧浩、不特第四十五人,名既隐僻,事且微冥,今不复喋喋云尔
唐才子传 · 道人灵一
一公,剡中人。他自幼出家,除了基本的僧衣和钵外,其余的物品都已丢弃。天性超群,才华出众,追随谢客的足迹,隐居于麻源第三谷中,筑茅屋读书。后来他的学业精进,居住在若耶溪云门寺,从学之士四方而来。他尤擅长诗歌,气质淳朴温和,格律清新流畅。两浙名山、暨衡、庐等寺院,他都亲自前往游历。与皇甫昆季、严少府、朱山人、彻上人等为诗友,酬赠甚多。致力于声调的刻意追求,不倦努力,在佛教丛林中享有盛誉。后来他在岑山顺寂。其作品传世至今。
论曰:自齐梁以来,方外工文者如支遁、道遒、惠休、宝月之流,驰骋文苑,沉溺于藻思之中,创作了无数奇章伟句,绮丽错落,星罗棋布。他们的作品虽众多,但大多都崇尚内心修养和佛教教义,以佛法为指引,龙象并立,金碧交辉。虽然战乱不断,兵荒马乱,但仍然有很少的人能够进入这个领域。到了唐朝,雅正文化得到了振兴,古代的风气再次兴起,人们大都崇尚佛教,以佛祖为楷模,以佛法为指导。虽然山河寂寞,但佛教的威严与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因此,那些在文坛上挣扎,生活在江海之间的人,往往抛弃名利,远离世俗,高风亮节,云集于禅房,一日三餐都感到满足。《般若心经》常常被诵读,《楞严咒》经常被念诵。青峰俯瞰寺庙,绿水环绕院舍,长廊漫步,幽径追寻真理。环境的变化和时间的流转,使他进入了冥思的境界。这些都是达官贵人们所向往和敬慕的,虽然他们的志向和行为各不相同,但追求的目标并没有差别。会稽传孙许之玄谈,庐山与谢灵运白社相接,因此他们日夜钻研,志向更为坚定。佳句频出,不离禅定,岩石洞穴相邻,更唱迭酬。苦于三峡猿声的干扰,清同九皋鹤鸣,这种境界真是令人赞叹。对于那些迷失在道路和困境中,埋没自己才能的人,心中积聚的愤怒,只能通过诗歌来发泄。然而每个人的人生道路和目标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就像乔木生长在茂密的灌木丛中,野鹤在鸡群中显得特别高贵一样,有灵一、灵彻、皎然、清塞、无可、虚中、齐己、贯休八位诗人,都是东南地区的杰出人才,现在都已经收录到书中了。有些人虽然数量多却名声小,有些人虽然着墨少却价值大。如惟审、护国、文益、可止等人,虽然数量多但名气不大;清江、法照、广宣、无本、修睦、无闷、太易、景云、法振、栖白、隐峦、处默、卿云、栖一、淡交、良乂、若虚、云表、昙域、子兰、僧鸾、怀楚、惠标、可朋、怀浦、慕幽、善生、亚齐和尚颜等人,虽然数量不多,但他们的名声却很小。栖蟾、理莹、归仁、玄宝、惠侃、法宣、文秀、僧泚、清尚、智暹、沧浩等四十五人,因为名字隐僻,事迹神秘,所以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