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字至之,河南人。丱角时,诵《孝经》,父试之曰:”尔志何语?”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天宝末,以道举高第,代宗召为左拾遗。迁礼部员外郎,历濠、舒、常三州刺史。及性孝友,喜鉴拔,为文必彰明善恶,长于议论。工诗,格调高古,风尘迥绝,得大名当时。有集传世。尝读《选》中沈、谢诸公诗,有题《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及《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及《田南树园激流植援》、《斋中读书》、《南楼中望所迟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数端,皆奇崛精当,冠绝古今,无曾发其韫奥者。逮盛唐,沈、宋、独孤及、李嘉佑、韦应物等诸才子集中,往往各有数题,片言不苟,皆不减其风度,此则无传之妙。逮元和以下,佳题尚罕,况于诗乎!立题乃诗家切要,贵在卓绝清新,言简而意足,句之所到,题必尽之,中无失节,外无余语,此可与智者商搉云,因举而论之。

独孤及(725-765),字至之,河南郡洛阳县人。他幼年时就熟读《孝经》,他的父亲试着问他:“你有什么志向?”他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天宝末年,他被选拔为高第,代宗召用他为左拾遗。后来他升为礼部员外郎,历任濠、舒、常三州刺史。他生性孝顺友爱,喜欢发现人才,写文章一定彰明善恶,长于议论。工于诗作,格调高古,风格迥异绝伦,得大名当时。有文集传世。

他曾读过《文选》中沈约、谢灵运等诸公的诗作,其中有《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和《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以及《田南树园激流植援》、《斋中读书》、《南楼中望所迟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几首诗题,都是奇崛精当,冠绝古今,没有谁能发见他的韫奥。到了盛唐时期,沈约、宋祁、独孤及、李嘉佑、韦应物等诸位才子集中,往往各有数题,片言只语,都不苟且,都比不上他的风度。这是他没有传下来的精妙之处。到了元和以后,好的题咏已经很少见,更何况是诗歌呢!立题乃诗人切要之处,贵在卓绝清新,言简而意足,句之所到,题必尽之,中间无失节,外面无余语,这是可以与智者商榷的。因此我就举出这些题目来讨论一下。

译文:

独孤及(字至之),河南郡洛阳县人。他小时候就熟读《孝经》,他的父亲试着问他:“你有什么志愿?”他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天宝末年,他被选拔为高第,代宗召用他为左拾遗。后来他升为礼部员外郎,历任濠州、舒州、常州三州刺史。他生性孝顺友爱,喜欢发现人才,写文章一定彰明善恶,长于议论。工于诗作,格调高古,风格迥异绝伦,得大名当时。有文集传世。

我曾读过《文选》中沈约、谢灵运等诸公的诗作,其中有《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和《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以及《田南树园激流植援》、《斋中读书》、《南楼中望所迟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几首诗题,都是奇崛精当,冠绝古今,没有谁能发见他的韫奥。到了盛唐时期,沈约、宋祁、独孤及、李嘉佑、韦应物等诸位才子集中,往往各有数题,片言只语,都不苟且,都比不上他的风度。这是他没有传下来的精妙之处。到了元和以后,好的题咏已经很少见,更何况是诗歌呢!立题乃诗人切要之处,贵在卓绝清新,言简而意足,句之所到,题必尽之,中间无失节,外面无余语,这是可以与智者商榷的。因此我就举出这些题目来讨论一下。

赏析:

此诗先从独孤及的家世写到其性格特征。独孤及“性好鉴拔”,即善于识别人才。这既表现在他年轻时的“诵孝经”,又表现在其为人处世的态度上。他“性孝友”,喜鉴拔,为文必彰明善恶,长于议论。“性孝友”表明他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喜鉴拔”则表现了他的才华和识见。这种道德品质和才华识见是独孤及成为一代大文豪的重要基础。

接着作者从独孤及的诗作谈起。他称赞独孤及的诗风高古:“格调高古”,并且“风格迥绝”。“高古”二字概括了独孤及诗歌的风格特点,也反映了唐代诗歌发展的趋势。“迥绝”二字表明了独孤及诗歌的艺术特色,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规律的深刻认识。

然后作者从独孤及的诗作谈到其诗歌创作的经验:“立题乃诗家切要”,只有立题高明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贵在卓绝清新”,“言简而意足”,“中无失节,外无余语”。这些论述表明了诗人创作诗歌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作者对独孤及的诗作进行了评价:“立题乃诗家切要,贵在卓绝清新,言简而意足,句之所到,题必尽之,中无失节,外无余语”,这些都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