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彻,姓汤氏,字澄源,会稽人。自童子辞父兄入净,戒行果洁。方便读书,便觉勤苦,授诗法于严维,遂藉藉有声。及维卒,乃抵吴兴,与皎然居何山游讲。因以书荐于包侍郎佶,佶得之大喜;又以书致于李侍郎纾。时二公以文章风韵为世宗。
贞元中,西游京师,名振辇下。缁流疾之,遂造飞语激动中贵,因诬奏得罪,徙汀洲。会赦,归东越。时吴、楚间诸侯,各宾礼招延之。元和十一年,终于宣州开元寺,年七十有一。门人迁归,建塔于山阴天柱峰下。
上人诗多警句,能备众体。如《芙蓉寺》云:”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谪汀州》云:”青蝇为吊客,黄耳寄家书。”性巧逸,居沃洲寺,尝取桐叶剪刻制器为莲花漏,置盆水之上,穿细孔漏水,半之则沉,每昼夜十二沉,为行道之节。初居嵩阳兰若,后来住匡庐东林寺。如天目、四明、栖霞及衡、湘诸名山,行锡几遍。尝与灵一上人约老天台,未得遂志。虽结念云壑,而才名拘牵,罄息经微,吟讽无已,所谓拔乎其萃,游方之外者也。有集十卷,及录大历至元和中名人《酬唱集》十卷,今传。
诗句释义:
灵彻上人:姓汤氏,字澄源,会稽人。自童子辞父兄入净,戒行果洁。方便读书,便觉勤苦,授诗法于严维,遂藉藉有声。
贞元中西游京师:在贞元年间,灵彻上人西游京师,名振辇下。他以才华和学识赢得了当时人们的赞誉。
缁流疾之:由于他的名声和才华,佛教界对他的行为感到不满,于是开始对他进行诬奏。
徙汀洲:在受到诬奏后,他被诬奏得罪,被流放至汀洲。
吴楚间诸侯宾礼招延之:虽然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灵彻上人在吴、楚间仍然受到诸侯们的尊重和邀请。
门人迁归建塔于山阴天柱峰下:灵彻上人的弟子们在他逝世后,将他安葬于山阴天柱峰下,并建造了一座塔。
能备众体:他的诗歌能够涵盖各种风格和体裁,显示出他广泛的文学修养和创作能力。
译文:
唐才子传中记载了灵彻上人的故事。他是姓汤氏,字澄源,来自会稽的人。从小离开父母,进入寺庙,他的修行非常纯洁。他喜欢阅读并且勤奋学习,因此他在诗艺方面得到了严维的传授,逐渐成名。后来,严维去世后,灵彻上人移居吴兴,并与皎然在何山一起游学讲经。之后,他向包侍郎佶推荐自己,包佶非常高兴,并向李侍郎纾推荐了他。当时的二公以文章风韵为世宗所重。
在贞元年间,灵彻上人西游京师,名振辇下。他以佛法为背景,展现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佛教界,他的才华和学识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他们开始诬奏他。这使得灵彻上人受到牵连,最终被流放到汀洲。尽管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灵彻上人在吴、楚间仍然受到诸侯的尊重和邀请。
在元和十一年,他在宣州开元寺去世,终年七十一岁。他的弟子们为他建塔于山阴天柱峰下。灵彻上人的作品多具有警句,能涵盖各种风格和体裁。例如《芙蓉寺》中有“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谪汀州》中也有“青蝇为吊客,黄耳寄家书。”他的诗歌充满了巧思和逸趣。此外,他居住在沃洲寺、嵩阳兰若以及匡庐东林寺等地,与多位名山有过多次的往来。他曾与灵一上人约定一同前往天台山,但未能做到。虽然他对云壑有所向往,但因才华和名声的限制,他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尽管如此,他的诗歌创作并未停止,而是继续吟讽无已,这体现了他作为一位真正诗人的自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