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译文
秋天的来临,带来一阵细雨,打湿了西楼的窗帘,黄色的菊花在重阳节后凋零,失去了往日的风姿。面对这些凋零的菊花,我感到羞愧,因为我自己也像这些花朵一样瘦弱不堪。我问这无言的花是否也在替我担忧。
注释
- 可怜秋:表示对季节更迭的哀伤。
- 一帘疏雨暗西楼:描述了细雨打在窗户上的情景,使整个西楼都沉浸在暗淡之中。
- 黄花零落重阳后:指菊花在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之后开始凋零。
- 减尽风流:形容自己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与魅力。
- 人比黄花瘦:通过比喻表达自己的消瘦,与凋零的菊花形成鲜明对比。
- 问花不语:询问花儿为何不回答,可能寓意着花儿也在默默承受着作者的情感压力。
- 花替人愁:花儿虽然没有言语,但似乎也在为诗人的孤独和憔悴感到忧愁。
赏析
此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文字表达了诗人在秋日的感慨和自我反省。首句“可怜秋”直接点明了主题,秋天的到来不仅带来了萧瑟的天气,还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随后,诗人观察到窗外的景象——一帘疏雨打湿了西楼,而窗内的黄花已不再盛开,显得萎靡不振。这种景象触发了诗人对自己境遇的联想,使他感到羞愧和失落。他自比于那凋零的菊花,觉得自己也如同枯萎的花瓣,失去了原有的光彩。最后,“问花不语,花替人愁”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花儿虽无声,却似乎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诗人的苦楚。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的抒发,展现了一幅深秋时节的悲凉画面,以及诗人在逆境中挣扎、反思的情感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