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当望夜,平楚带斜曛。
暑气能昏月,砧声不隔云。
华灯浮白水,老衲诵冥文。
漫说中元节,儒书惜未闻。

中元

初秋当望夜,平楚带斜曛。

暑气能昏月,砧声不隔云。

华灯浮白水,老衲诵冥文。

漫说中元节,儒书惜未闻。

注释:

  1. 初秋当望夜:初秋时节,当值的夜晚。
  2. 平楚带斜曛:平坦的田野上,带着斜晖。
  3. 暑气能昏月:夏季的炎热让月亮变得模糊不清。
  4. 砧声不隔云:砧石敲击的声音,似乎与天空相连。
  5. 华灯浮白水:华灯在水面上漂浮着。
  6. 老衲诵冥文:老和尚在诵读冥经。
  7. 漫说中元节:随意地说起中元节。
  8. 儒书惜未闻:可惜儒书中没有提及过这个节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初秋夜晚的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融为一体,展现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首句“初秋当望夜”,点明了时间是初秋之夜,预示着季节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接着,“平楚带斜曛”描绘了一幅秋天傍晚的画面,平缓的田野被夕阳染成金黄色,斜晖洒满大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

第二句“暑气能昏月”,则通过夏日的炎热来反衬月光的朦胧。夏日的热气使得月亮显得模糊不清,仿佛被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这既是对天气的描述,也暗含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岁月变迁的感慨。第三句“砧声不隔云”,则进一步强调了夜晚的宁静与神秘。砧石敲击的声音仿佛穿透了云层,与天空相连,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间烟火气息的向往与留恋。

第四句“华灯浮白水,老衲诵冥文”,则是对夜晚景象的另一种描绘。华灯在水面上摇曳生姿,犹如繁星点点;老衲在诵读冥经,声音悠扬回荡。这种对比不仅增添了诗中的生动性,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哲理的领悟和追求。最后两句“漫说中元节,儒书惜未闻”,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中元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漠视和惋惜。尽管它曾是儒书中提及过的,但如今却未能引起诗人的注意和思考。这既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也表达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无奈和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