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关上诉九虎怒,虮虱小臣非所言。
独怜田家被灾者,寒耕热耘手足成胝胼。
差科大命寄一麦,盻盻见熟疗饥涎。
一新到口不得食,哀哉何以卒岁年!

【注释】

  1. 历关:地名,在今陕西省。
  2. 九虎:指秦代的九个郡。
  3. 虮虱小臣:形容自己地位低贱。
  4. 独怜:特别怜悯。
  5. 灾者:受灾的人,这里指农民。
  6. 手足成胝胼:手脚都磨出了茧子。
  7. 差科:赋税。
  8. 一麦:一斗麦。
  9. 盻盻:盼望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写的。当时,安禄山、李林甫等奸佞当权,横征暴敛,弄得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而朝廷却穷奢极侈,挥霍无度。杜甫对这种现实深感痛心疾首,于是写下了这首《大雹行》,抒发了他内心的愤懑与不平。全诗共七句,每一句都有其独特的意象和内涵,共同构成了一幅幅凄惨的画面,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首句“历关上诉九虎怒”,以“历关”为引子,暗示了安禄山的嚣张气焰。紧接着,诗人运用反衬手法,通过“虮虱小臣非所言”来表达自己虽地位卑微,却始终关注国家命运的决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绘了战乱对人民的摧残。“独怜田家被灾者,寒耕热耘手足成胝胼”两句,诗人将笔触转向了农民,他们冒着严寒酷暑,辛勤劳作,但最终却换来了颗粒无收的结局。这不禁让人想起了那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经典诗句。
    最后两句“差科大命寄一麦,盻盻见熟疗饥涎”则是对前四句的升华。这里,诗人巧妙地将赋税与麦子联系起来,表达了他对农民生活困境的深切同情。同时,“盻盻”一词的使用,更加凸显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关切之情。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乱中的种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的愤懑与不平。同时,诗人也借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愤懑与不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