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言行春似蜀守,醉到浣花而已矣。
树梢晴日向斜晖,使君皂盖先醉归。
就中二公最爱敬,移次临流尽馀兴。
一杯未了风翻浦,山公倒载寻归路。
自怜白发非春事,多为湘妃厌歌舞。
呼儿觅纸纪岁时,不以斯文乌所睹。
至元乙亥三月春,元巳才过日在寅。
浩歌月底还自笑,醉里诗成似有神。
【注释】
客言:客套话。言春,说春天。蜀守,四川的长官。浣花,成都浣花溪,杜甫曾居此。
树梢晴日向斜晖(yī),使君皂盖先醉归。
使君:指杜甫。皂盖,用皂色布做的车子盖。
就中二公最爱敬(jìng),移次(zǐ)临流尽馀兴(xīn)。
二公:指杜甫和李白。移次,轮流。
一杯未了风翻浦(pǔ),山公倒载寻(suí)归路。
山公,指王羲之。晋王右军与谢安等四十二人在兰亭游宴赋诗,王羲之乘着酒性大醉而归,后人称之为“山阴遇风”,此处借指饮酒。倒载,醉貌。
自怜白发非春事(shì),多为湘妃厌歌舞(wù)。
自怜:自我怜惜。湘妃:传说尧舜时代,帝尧有两个女儿,长女娥皇、次女女英,嫁给舜为妃。舜巡狩南方,死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追至湘水,泪洒江中,化为斑竹。这里借指自己。湘妃,指屈原。
呼儿觅纸纪岁时(zhì),不以斯文乌所睹(dǔ)。
呼儿:唤儿子。觅纸:寻找纸。纪岁:记下年月。以:因,因为。兹:这。乌:通“乌”,同“无”。
至元乙亥三月春(yì),元巳才过日在寅。
至元甲申年三月初一,乙亥年是闰三月。至元乙亥:元朝至元二十八年。
浩歌月底还自笑,醉里诗成似有神(shén)。
浩歌:大声唱歌。月:指月亮。
【赏析】
本诗为酬答友人之作,内容是写诗人对朋友的赞美及对自己命运的慨叹。全诗分为三段,前三句描写了杜甫和李白在宴会上的豪饮和欢娱情景,后三句则表现了诗人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开头两句,诗人用“客言”点明题目,并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行”,即作诗的意思。“蜀郡守”,泛指蜀地长官。“浣花草堂”,是杜甫在成都草堂的别号,是当时名流雅士集会的地方。“春如”,是说春天的景色像什么。
三、四句,写李白醉酒的情景。“使君”,是古代的一种官名。“皂盖”,是指黑色的车盖,这里用来比喻李白。“先醉归”三字,表明李白是第一个喝醉酒的人。
五、六句,写李白和杜甫在喝酒时最喜爱的两位客人。“二公”,指的是杜甫和李白。“爱敬”,是喜爱和敬重的意思。“移次”,是轮流的意思。“临流”,是指靠近流水的地方,这里指浣花溪边。“余兴”,是说兴致还没有完全消失。“就中”、“移次”、“余兴”三句,是写他们轮流到浣花溪边赏玩美景,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惠。
七、八句,写李白和杜甫饮酒时的情趣。“一杯”,一杯酒。“未了”,是没有喝尽的样子。“风翻浦”,是说酒杯里的酒被风吹得泼洒在江面上,形成波浪。“山公”,是王羲之的小名。他曾经乘着酒意大醉而回家,人们便称他为“山阴道上,醉眠不知归路”。这里是借指饮酒过度的人。“倒载”,是醉貌。“寻归路”,是说寻找回家的路。
九、十句,写李白、杜甫饮酒时的神态。“自怜”,是自己怜惜。“白发”,是形容人的年老,这里指自己的头发已经白了。“春事”,是指春天的欢乐,这里是指人生的美好时光。“厌歌舞”,是因为厌倦了歌舞。“湘妃”,是传说中的一位美女,相传她溺死江中以后,其魂魄化作了斑竹林,所以叫湘妃竹。屈原曾在《楚辞·湘夫人》中这样写道:“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里的湘妃就是屈原的化身。“湘妃”三字,既是对屈原的怀念,又是对人生无常的感叹。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怜惜自己的年华老去而不再美好,是因为厌倦了那些无聊的歌舞。
十一、十二两句,写李白和杜甫饮酒时的情态。李白是喜欢豪饮的人,杜甫则是喜欢饮酒而又善于写诗的人。他们在一起喝酒时总是很愉快,而且经常要写出一些好诗来。“呼儿”,是召唤儿子。“觅纸”,是找一张纸来记下他们的谈话内容。“纪岁时”,是记录下这一年中的时令节气和人事变迁等。“兹”,指今年。“兹年”,是指今年的春天。“不睹”,是不看见的意思。“斯文”,是指学问和文化。这句诗的意思是:今年春天的天气很好,因此我呼唤儿子找来纸笔记录下我们的谈话内容,以便将来查阅,而不致于忘记。
十三、十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感慨。前一句是说:由于自己年老,所以无法再像当年那样饮酒吟诗了。后一句是说:自己的命运就像湘妃一样悲惨,因此常常忧愁不已,以至于头发都变白了。最后一句诗的意思是:我常常思念着过去的日子,如今却只能在月圆之夜独自饮酒,发出感慨。
这首诗写于至元乙亥年(1295)的三月间,当时诗人正住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中。诗人通过酬答朋友间的赠答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和岁月流逝的感慨。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风格浑朴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