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州控淮海,蚩尤直层城。
余公此战守,七年无援兵。
公有大将略,烈烈如杲卿。
百战死城下,向来一书生。
长淮失保障,寒潮送哀声。
至今父老言,闻者涕泣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根据题目要求,逐句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
本诗前四句描写诗人所居之地的自然环境,后四句写余公守城战守七年的情况。首联“舒州控淮海,蚩尤直层城”,交代了地点是舒州(今安徽安庆),这是一座战略要地;“蚩尤”是古代神话中的南方之神。颔联“余公此战守,七年无援兵”,写余公在此驻守七年,但无人支援。颈联“公有大将略,烈烈如杲卿”,写余公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这两句与尾联之间有因果关系,所以“公有大将略”“烈烈如杲卿”应是解释“百战死城下,向来一书生”的原因,即:百战而死在城下的是余公。尾联“长淮失保障,寒潮送哀声”,描写诗人所见之景,“长淮失保障”,指舒州沦陷,长江防线被破坏,形势十分危急。“寒潮送哀声”则是指国难当头、民不聊生。最后一句点出全诗主旨。
【答案】
①哀故左丞余公阙:为纪念死去的右丞相张浚而作的挽歌。②舒州:古州名,治所在今安徽安庆。③淮海:淮水之滨及海滨地区。④层城:高大坚固的城堡。⑤大将略:卓越的军事才干。⑥杲卿:李白号。⑦哀声:悲壮的声音。⑧长淮:长江。⑨书生:读书人。⑩寒潮:寒冷的海风,此处比喻国难当头,人民生活困苦。⑩闻者涕泣零:听到的人都流泪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