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驰骤清淮甸,复领牙兵洗江练。
车书混一论酬功,惊看浮云日千变。
卖却宝刀归紫燕,柱杖支颐笑颛面。
寂寂柴桑不见人,黄尘埋却金闺彦。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然后根据注释翻译诗句,最后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翻译的准确、完整。例如第二句中的“复领牙兵洗江练”中的“洗”应译为“率领”。
【答案】
译文:
少年时骑马驰骋于淮甸边地,后来又领兵洗练过长江。
天下一统后论功行赏,我惊看天上浮云在日出前千变万化。
卖掉宝刀归隐紫燕山,拄着拐杖支撑着下巴笑眯眯。
寂静的柴桑没有一个人影,被黄尘埋没的是金闺里那些英杰。
赏析:
《读约斋段侯诗卷》是一首七绝,诗人对段克己的才华与品格十分赞赏,因此作诗以颂扬之。首句“少年驰骤清淮甸,复领牙兵洗江练。”写少年时代的段克己驰骋于清淮一带的疆场,又率领牙兵洗练过长江,这两句突出了段克己年少时的英勇善战。第二句“车书混一论酬功,惊看浮云日千变。”“车书混一论酬功”一句中“车书混一”是指统一全国,“论酬功”指论功行赏。“惊看浮云日千变”一句中“浮云”比喻世事变化无常,暗指朝廷的权臣奸佞当道,皇帝昏庸无能,国家危难,百姓流离失所,而自己则能为国家统一大业立下汗马功劳。第三联“卖却宝刀归紫燕。柱杖支颐笑颛面。”“卖却宝刀归紫燕”的意思是卖掉宝剑,回家隐居紫燕山。“柱杖支颐笑颛面”意思是手拿拐杖支撑着下巴,笑容满面。这句中“紫燕山”即紫阳山,位于今河南省鹿邑县东南。据《元和郡县志》载:“紫阳山在鹿邑县南四十里。”诗人将段克己比作“颛面”,是因为其人有傲岸不随俗的气度。第四联“寂寂柴桑不见人,黄尘埋却金闺彦。”“柴桑”指隐居之地。《史记·货殖列传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汉书·货殖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见当时人们为了利欲奔忙,而段克己却隐居柴桑。“黄尘埋却金闺彦”,意为黄沙掩没了京城里的贤士。这里既写出了京城里的贤士被埋没的事实,也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