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接桃源,桥横柳渡。
苏仙旧日经行处。
翩翩骑鹤几时还,空馀怪石参天树。
独倚亭栏,谁论心素。
乱山堆叠青无数。
试从西北望长安,断云争逐飞鸿去。

【注释】

踏莎行:词牌名。本调有两体,一为六十二字,一为六十七字。六十二字者,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六十七字者,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本调以双调为正体,分上下两阕,各十一句四仄韵。上阕第一、二句对仗,下片第三、四句对仗。

题景星观:即景星观题咏之作。景星观是南宋时期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西面湘江西岸。

洞接桃源,桥横柳渡:指景星观洞天福地与人间桃源相通,桥边垂柳拂水而过的景色宛如仙境。

苏仙:苏轼,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此处借指景星观中的苏仙祠(供奉苏东坡)以及其故居。

骑鹤几时还,空馀怪石参天树:意谓神仙骑着白鹤飞升而去,只留下参天的怪石和古树。

独倚亭栏,谁论心素:独自站在亭子里栏杆旁,无人与我谈论心中的素志。“独倚”指自己一人站立。“亭栏”指亭台旁边的栏杆。“谁论”意为无人与我议论。“心素”指内心的素志或志向。“谁论”即指无人与我议论。

乱山堆叠青无数:形容山势连绵起伏,如同青色的云朵层层叠叠。

试从西北望长安,断云争逐飞鸿去:试着往西北方眺望长安城,只见断续的云雾仿佛要追随着飞翔的鸿雁离去。

【赏析】

这首词写景抒情,借景抒怀,表达了作者对景星观的向往之情以及远离尘嚣、寄情山水的高远志趣。全词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艺术感染力。

起首两句写景:“洞接桃源,桥横柳渡。”这里的“洞”指的是景星观内的洞天福地,“桃源”则是指人们心中的世外桃源。而“桥”则指的是景星观旁的柳江之桥,它横卧在江流之上,连接着洞天福地与人间的美景。这两句话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接下来两句写景:“苏仙旧日经行处。翩翩骑鹤几时还,空馀怪石参天树。”这里,“苏仙”指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他曾经在这里游览过,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而“骑鹤”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形象。这句中的“几时还”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光流转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之情。最后一句“空馀怪石参天树”,用来形容景星观中那些参天古树仍然屹立不倒,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接下来两句写景抒情:“独倚亭栏,谁论心素?乱山堆叠青无数。”这里的“独倚亭栏”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独自一人站在亭子旁边的情景,显得孤独而又沉思。而“谁论心素”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他渴望有人能够与他一起分享这份情感,畅谈心中的想法。最后一句“乱山堆叠青无数”,则进一步描绘了景星观周围的山峦叠嶂、苍翠欲滴的景象,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宏伟与壮丽。同时,这句中的“堆叠”与“青无数”等词语,也增添了词作的艺术色彩。

结尾两句写景抒情:“试从西北望长安,断云争逐飞鸿去。”这两句话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让人联想到古人仰望星空的场景。而“断云”则暗示着天空中的云彩飘渺不定,难以捉摸。而“飞鸿”则意味着远方的旅人正在天际翱翔。这两句将诗人的视线引向了遥远的长安城,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这句中的“断云”与“飞鸿”等意象,也使得整首词显得更加生动、形象。

这首词通过对景星观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词意境深远、语言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