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狗衔雉尾,骢马系丝缰。
舐笔不敢下,众史空彷徨。
匠人出新意,一寸金针芒。
绒缕错彩色,毛骨浮神光。
闺中痴女儿,七夕施新妆。
年年拜牛女,乞巧罗酒浆。
自从见此图,不刺双鸳鸯。
诗句释义
1 乳狗衔雉尾 - “乳狗”是指刚出生的小狗,“雉尾”通常指的是鸟的尾巴,这里可能指代凤凰或鸾凤等吉祥物。这个形象可能是对某种美好事物的比喻或象征,表达了一种新生的美好与希望。
- 骢马系丝缰 - “骢马”指的是青色的马,“丝缰”则是指用丝线绑紧马的缰绳。这个描述可能是在描绘一匹马的形象,丝缰象征着束缚与控制,而骢马则代表了自由和力量。
- 舐笔不敢下 - “舐笔”是指舔笔,这里可能指的是书写或绘画,而“不敢下”则可能表示害怕或不自信。这个形象可能是在描述一个艺术家在创作时的状态,他害怕自己的作品不够完美,不敢轻易下笔。
- 众史空彷徨 - “史”在这里可能指的是历史、故事或传统,“彷徨”则是指犹豫不决。这个形象可能是在描述一个历史事件或传统习俗,人们在这个事件或习俗面前感到迷茫和不确定。
- 匠人出新意 - “匠人”在这里可能指的是工匠或艺术家,“出新意”则是指创造出新的创意或风格。这个形象可能是在赞扬一个工匠或艺术家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 一寸金针芒 - “金针芒”可能指的是一根锋利的针或细长的针尖,这里可能表示细小但锋利的物品。这个形象可能是在形容一种精致或巧妙的事物。
- 绒缕错彩色 - “绒缕”可能指的是柔软的丝线或绒毛,“错彩色”则是指混合或交织各种颜色。这个形象可能是在描述一种复杂或精美的织物或设计。
- 毛骨浮神光 - “毛骨”可能指的是毛发和骨骼,“浮神光”则是指显露出神采或光彩。这个形象可能是在形容一种美丽或动人的外表或气质。
- 闺中痴女儿 - “闺中”可能指的是女子的卧室或闺房,“痴女儿”则是指天真烂漫或可爱的女子。这个形象可能是在描述一个少女或年轻女子的纯真和可爱。
- 七夕施新妆 - “七夕”可能指的是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施新妆”则是指化妆或打扮。这个形象可能是在描述一个女子在七夕节这天精心打扮自己的情景。
- 年年拜牛女 - “牛女”可能指的是牵牛星和织女星,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对夫妻,他们每年只能在七夕节这一天相见。这个形象可能是在赞美这种忠贞的爱情和传说。
- 乞巧罗酒浆 - “乞巧”可能指的是乞求智慧或技艺,“罗酒浆”则是指在节日或庆典中准备美酒或饮料。这个形象可能是在描述一种庆祝活动或聚会的场景。
- 自从见此图 - “此图”可能指的是这幅画或图像,“自”则是一个时间状语从句的标志,用来引导时间。这个短语可能是在强调这幅画对作者的影响或意义。
- 不刺双鸳鸯 - “双鸳鸯”可能指的是成对的鸳鸯鸟,“不刺”则是指不进行捕杀或伤害。这个形象可能是在倡导保护鸟类或其他动物的行为。
译文
乳狗衔着雉尾的雏儿,骢马系着丝缰的新驹。
小心翼翼地舔着笔头不敢下笔,众多史官徒唤奈何空自徘徊。
匠心独运出新奇,一丝金针芒闪烁光芒。
绒丝交错色彩斑斓,毛骨间流露神采光芒。
闺中女儿痴情地,七夕佳节装扮新妆。
每年都要向牛郎织女祈求巧艺,乞求美酒佳肴共庆良宵。
自那幅画出现以来,不再像往年一样祭拜双鸳鸯。
赏析
这首诗采用了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来展现一个节日的场景和氛围。诗人以“乳狗衔雉尾”、“骢马系丝缰”等富有特色的动物形象,描绘了节日中的喜庆场景;“舐笔不敢下”,则表现了艺术家的创作态度;“众史空彷徨”,揭示了传统中的历史感和不确定性。此外,“匠人出新意”、“一寸金针芒”、“绒缕错彩色”、“毛骨浮神光”等细节描绘,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也增添了诗意的美感。诗中还融入了对传统和现代的对比思考,以及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观察,使得整首诗既具有艺术性,又富含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