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头流水别,凄响自堪惊。
月散东西影,风传远近声。
傍侵疏勒道,斜入隗嚣营。
呜咽归肠断,何时到渭城。

诗句如下:

陇头流水别,凄响自堪惊。

月散东西影,风传远近声。

傍侵疏勒道,斜入隗嚣营。

呜咽归肠断,何时到渭城。

我将为您详细解读这首诗:

  1. 注释
  • 陇头流水别:指在边关的陇山上离别,流水是边关的象征。
  • 凄响自堪惊:声音凄凉,让人心生恐惧。
  • 月散东西影:月亮分散在西东方向的影子里。
  • 风传远近声:风吹动远处的声音,传遍四野。
  • 傍侵疏勒道:侵扰了通向疏勒的道路。
  • 斜入隗嚣营:斜插入隗嚣的军队营地。
  • 呜咽归肠断:呜咽,哭泣;归肠,内心的感受。形容思念之情深入骨髓。
  • 何时到渭城:何时能回到故乡?渭城,古代地名,此处借指家乡或故乡。
  1. 译文
  • 在陇山之巅,听着流水的哀鸣,内心感到无比的凄凉与恐惧。
  • 月光洒落在西东,仿佛将影子分割开来,风从远方吹来,带着各种声音。
  • 道路被逼近了疏勒,军队营地被斜插到了我们之中。
  • 心中充满了哀伤与不舍,思念之情如同哽咽一般难以言表。
  • 我何时才能回到那温暖的家园?
  1. 赏析
  • 《陇头吟》以乐府旧题创作边塞诗,通过三种不同类型人物(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和三种不同生活场景(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展示了边塞生活的寂寞悲凉和老将的悲愤之情。
  • 全诗基调悲怆郁愤,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诗人通过描绘边塞的生活场景和内心感受,表达了对边塞将士的同情和对他们功绩的赞扬,同时也揭示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孤独。
  • 这首诗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强烈的情感色彩,使读者能感受到诗人对于边塞将士们深深的敬意和同情。同时,诗中的语言也简洁而富有力度,使得整首诗更加动人。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边塞生活的真实画面,也反映了诗人深刻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边塞诗的特点和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