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万卷入沙漠,奎璧无光天为哀。
只今俯仰三百载,南北兴亡几更改。
废陵已发社无基,尺素谁家尚收在?
吾知此画非人为,当有神物常呵麾。
故留花鸟在人世,要俾后来惩戒之。
古来君德在仁义,小技虽工何足计。
不见昭陵一艺无,伟绩鸿名照天地。
这首诗描述了徽宗时期花鸟图的收藏和价值,并指出其非人力所能创造,而是神物常呵麾。
首先我们来解析这首诗:
“图书万卷入沙漠,奎璧无光天为哀”:这句诗描绘了图书被卷入沙漠中的景象,同时暗示了书籍的消失和文明的消逝。”奎璧无光”则可能指的是古代的天文观测工具,如奎宿和璧宿的星象观测,失去了它们的光辉。
“只今俯仰三百载,南北兴亡几更改”:这里的“俯仰”指的是历史的变迁,”三百载”表示了漫长的时间跨度。”南北兴亡”则可能指的是中国的南北分裂或统一的历史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多次更迭。
“废陵已发社无基,尺素谁家尚收在?”:这里提到了“废陵”,可能是指被废弃的陵墓,而“社无基”可能指的是土地荒芜,没有根基。”尺素谁家”则可能是指那些纸张、丝绸之类的物品,被遗弃在荒凉的地方。
“吾知此画非人为,当有神物常呵麾”:这句话是说这幅画不是人能够创作的,而是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在指挥它。
“故留花鸟在人世,要俾后来惩戒之”:这里提到了”花鸟”,可能是指画作中的主题或者主题中的动物形象。”后人的惩戒”则可能是指在历史长河中,通过这些艺术创作来提醒后人不要重复过去的错误。
“古来君德在仁义,小技虽工何足计”:这句话强调了古人的道德品质,如仁义,而技艺虽然精湛,但并不值得过多关注。这是对历史上某些人物的批评,认为他们过于注重技术而忽视了道德。
“不见昭陵一艺无,伟绩鸿名照天地”:这句话可能是在赞美昭陵中没有技艺的皇帝,他的功绩和名声能够照耀天地。这也是一种赞美和敬仰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图书的消失、历史变迁的描述,以及对艺术作品的评价,表达了对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深刻思考。同时也传达了对道德品质的重视和对未来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