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首春还薄,乾坤气未苏。
乱山浮日断,危戍逼云孤。
花发已如落,柳垂犹半枯。
兵戈百战息,烟火数家无。
哭泣惊新鬼,扶携问老夫。
石壕初避吏,榆岭复防胡。
生事悲机杼,雄心抚仆姑。
七陵佳气在,长拱帝王都。

【注释】

①寒食: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农历)。这天禁火,吃冷食。山陵:山陵墓地。道中:路上。马首:马的头,借指皇帝的车驾。春:春天,这里指清明节。②乾坤:天地。苏:苏醒。③乱山:群山。断:阻隔或隔绝。④危戍:险要的关隘,这里指边关要塞。逼云孤:逼近云霄。⑤花发:花开。落:凋谢。⑥柳垂:柳树垂挂。犹半枯:仍有些枯萎。⑦兵戈:武器和战斧,这里指战争。百战:多次战斗。⑧烟火:炊烟和火光。数家:几户人家。⑨新鬼:刚死去的人。⑩扶携:搀扶、拉手。问:询问。老夫:老人自称。⑪石壕:地名,位于今陕西大荔西。初避吏:刚刚避任官员。⑫榆岭:地名,位于今山西榆社东北。复:又。防胡:防御胡人入侵。⑬生事:生产、生活的事。机杼:纺织的工具。⑭抚仆姑:安抚仆隶之女,姑,对妻子的敬称。⑮七陵:七座帝王陵墓。佳气:吉祥的气息。⑯长拱:长久拱手。帝王都:指长安城。

【译文】

马首春天已经回来,但天地间元气尚未完全恢复。群山阻隔着日光,边塞险要处云雾环绕。花已开过而凋谢如同死亡,柳树枝条仍然半截枯槁。经过百战的战争平息了,但几户人家的炊烟不再飘荡。听到哭泣声惊扰了新鬼,互相搀扶着询问老翁。石壕刚开始躲避官吏,榆岭又防备胡人的侵扰。生计艰难悲伤的是织布机杼,雄心壮志安抚的是我的仆人。七座帝王陵墓的祥和之气依然存在,长久拱手守护着这个帝王都城。

【赏析】

《清明》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作于唐开元九年(721年)清明时节 。此词以“山陵道中”为题,写的是清明节期间作者途中所见所感。全词描绘了一幅清明时节的图画:马首春还薄,乾坤气未苏;乱山浮日断,危戍逼云孤;花发已如落,柳垂犹半枯;兵戈百战息,烟火数家无;哭泣惊新鬼,扶携问老夫。

开头三句写景,描写了清明时节的景象。“马首春还薄,乾坤气未苏”,马首春还薄意思是说春天还没有到来,大地还是寒冷的,乾坤气未苏的意思是说天地之间,生机还未萌发,万物复苏。接着四句描写自然景色的变化。“乱山浮日断,危戍逼云孤”,“乱山”是群山的意思,“浮”是形容日色在山上浮动不定,“断”是形容山峦连绵不断,仿佛隔断了天空。“危戍”指的是边关要塞。“逼云孤”是形容这些山峦逼近云端,孤立无依的样子。这四句诗写出了山势的雄奇峻拔,也写出了春天来临之前的荒凉景象。接下来六句描写社会现象及人情世态。“花发已如落,柳垂犹半枯”,花儿虽然开了但是已经凋零了,柳树枝条尽管垂下了一半但是依然枯萎了,这两句诗写出了人们生活的艰辛,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无奈和感慨。最后两句写人事沧桑和社会变迁。“兵戈百战息,烟火数家无”,战争结束之后,人们可以安居乐业,没有战争的困扰,也没有被战火烧毁的房子,这是人们渴望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的体现。“哭泣惊新鬼,扶携问老夫”,哭泣之声让刚死去的人感到害怕,扶携之情让人问起老人的情况,这两句写出了人们的悲痛与关切之情。

结尾六句写自己的心情。“石壕初避吏,榆岭复防胡”,“石壕”是地名,“榆岭”也是地名,都是边地的地名。“初避吏”是说刚到一个地方就遇到了官吏的检查,“复防胡”是说又到了一个边防重地。这两句诗写出了边关的严峻形势以及作者的担忧之情。“生事悲机杼,雄心扶仆姑”,机杼是指织布机,这里借指生产生活的工具,“扶”字在这里有扶持的含义。这两句诗写出了人们对生产生活工具的依赖和对战争的恐惧以及对国家的忧虑之情。“七陵佳气在,长拱帝王都”,七陵是唐玄宗时期的七个陵墓,其中昭陵位于陕西省蒲城县北十五公里的九嵕山东麓的昭陵原上。“长拱”意思是长久拱手,表示敬意。“帝王都”指的是长安城,长安是当时的都城所在。这两句诗写出了国家繁荣昌盛的景象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