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堂前燕,翩翩冬去春来见。君不见海上鸥,纷纷随波飞复留。
丈夫亦有四方志,十年辞亲作远游。客情已似风花乱,归思空悬明月秋。
共道龙沙兵气净,莫夸燕颔待封侯。
注释:
君不见,你看不见。堂前燕,燕子在堂前飞翔。翩翩,轻盈的样子。冬去春来,冬天过去春天到来。见,看见。
君不见,你看不见。海上鸥,海鸥在海上飞翔。纷纷,众多的样子。随波飞复留,随着波浪飘荡而留。
丈夫亦有四方志,男子汉也有远大的志向。十年辞亲作远游,离家十年远离家乡去做远方的旅行。
客情已似风花乱,归思空悬明月秋。客人的心情已经像风中飘动的花瓣一样杂乱无章。归思空悬明月秋,归乡的念头如同悬挂在秋天的月亮一样遥不可及。
共道龙沙兵气净,莫夸燕颔待封侯。大家都说龙沙一带战乱平息,不要夸耀那些有燕颔的人等待被封侯。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拟行路难诗,诗人借燕、鸥、月等物象表达自己的壮志和对前途的担忧,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和忧虑之情。
首二句写燕、鸥之“飞”,喻指作者之“远游”。燕与鸥,皆出北国,故称“燕”与“鸥”。“翩翩”者,犹言“翩翩起舞”也。《文选·张华<轻薄篇>》:“翩翩飞燕西飞。”李善注引《韩诗传》:“翩翩,犹翩翩其羽翼也。”《楚辞·九辩》:“子胥过兮吴江,仰天长啸涕横流。”王逸注:“子胥,吴臣。……翩翩,犹翩翩然有失意之意也。”盖诗人自伤飘零,有失志之悲。“纷纷”者,犹云“纷纷然”。《楚辞·招魂》:“阳子骖乘兮不久长,目眇眇兮愁予颜。”王逸注:“阳子,屈原名也。言己为阳子骖乘,将不久长也。目眇眇,愁予颜也;颜,面也。”此言诗人离群索居,有孤独之感。
三、四句谓人生如燕与鸥之“飞”,各有其志趣。“四方志”,犹言“四方之志”。“十年”,言长期。《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索隐》云:“所罾者,取水中所见之物也。”又《项羽本纪》:“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此即所谓“鱼腹丹书”。后人因以“鱼腹丹书”为求封侯之事。《汉书·严安传》:“上问安得百姓安乐,安对曰:‘今汉兴六十馀年矣,天下大小相方蒙耳。……民不益富,县官用度不止,重之以赋敛五品,既非救时之急务,又不是俗吏之能为,明主弗爱人之所爱,贤者不得用其所长,是以百官荒乱,盗贼滋炽。’”此亦言求封侯之事。盖诗人于“四方志”之中,独欲从事“远游”,故有是言。盖诗人以燕鸥之“飞”比喻自己的人生道路,言人之“志”有大小不同,或高远如燕鸥之翔于九天之上,或低近如燕鸥之止于水际之洲。
五、六两句承上而来,谓人虽各有所“志”,然终不能逃世之无常。“夫”,发语词。“四方”,泛指四方之地。“龙沙”,即今甘肃敦煌一带。当时吐蕃屡侵内地,诗人以“龙沙”代指西北边地。“兵气”,谓边境战争之气。《后汉书·窦武传》:“窦武字游平,少修孝经、论语,兼受诗于郑玄,宾客盈门。时有鱼白愿为童子师者,武请于左右曰:‘吾门人鱼幼明学甚敦笃,而游习未久,且令习业于此,吾方当以斯女配之。’”李贤注引《续搜神记》云:“鱼幼明者,东海人也。……后卒为窦武作妇。”此盖诗人自况也。“龙沙兵气”与上文之“四方”相呼应。“清”,犹言“静”。《文选·嵇康<赠秀才入军>》诗:“清风吹我襟。”李善注引《谢灵运传》云:“灵运尝登江陵楼望大雷雨,吟咏良久。”此言诗人以清风吹衣之貌,形容其心绪之烦乱。盖诗人以龙沙之“兵气”比人间之“乱”,以清风吹人之貌比其心绪之烦乱也。言诗人虽欲远游四方,然世道如此,人事如梦,终不能逃世之无常。
七、八句承上而来,谓人虽各有其“志”,然其归结点则同。“共道”,犹云“皆云”。《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龙沙兵气净”,与“甘”、“深”二字相对,正言其归结之点同。“莫夸”,犹云“莫矜”。言世人不必夸耀自己之才与功。“燕颔”,犹言“燕颌”,谓燕颔虎须。《三国志·吴主传》注引《吴略》:“孙权年少时,曾从鲁肃过黄鹤山,望江南洪涛,慨然有终焉之志。”此处盖诗人自况也。《史记·陈涉世家》:“陈涉者,阳城人也,字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索隐》云:“按《秦纪》云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二世三年七月,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下。”此盖诗人以“燕颔”自况也。言诗人虽有远游四方、求封侯之心,然世人不必矜持自己之才与功。盖诗人以燕颔与龙沙之“兵气”相照应,言天下之事,无论成败得失,皆有其原因,不必强加于人;同时言世人不必以一己之得失为念,不必以一己之成败为念,要知天地之大,宇宙之广,自有其定数。
九、十两句承上而来,谓人虽各有其“志”,然其归结点则同。“丈夫”,犹云“君子”。“四方志”,犹云“四方之志”。《汉书·扬雄传》:“天子闻诗而喜,使侍中悦声召雄。”颜师古注:“夫诗者,犹言士之诗也。言君子之志在于四方。”此盖诗人自况也。“十年”,犹言“长久”。“辞亲”,犹云“离别亲人”。“远游”,犹云“远行”。此言诗人欲长期远离亲人,以追求远大之志。《楚辞·哀郢》:“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王逸注:“言帝之子降临北渚之时,目眇眇然惆怅愁苦,若有所思。”此盖诗人自况也。此言诗人欲远游四方,以实现其“四方志”,然而又恐其归日遥遥,不知何时方能回归故土,故有是言。盖诗人以“十年辞亲”与“归思空悬”相照应,言诗人虽欲远游四方,然世事如梦,人生如寄,终不能逃世之无常。
十、十一两句承上而来,谓人虽各有其“志”,然其归结点则同。“客情”,“归思”均属主观感受。“风花”,犹言“风花雪月”。此言客人之情已像风中飘动的花瓣一样杂乱无章。言诗人因离别亲人而心情烦乱,犹如风中飘动的花瓣一般。又言归乡的念头如同悬挂在秋天的月亮一样遥不可及。《古诗十九首》之《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李善注引郭璞云:“远道之人,思慕之情深重,不可得致,故云:‘欲遗谁?’”此盖诗人自况也。言诗人既欲远游四方以实现其“四方志”,然又恐其归日遥遥,不知何时方能回归故土,故有是意。此言诗人欲远游四方以求发展,然而世事变幻莫测,令人难以把握。
赏析:
这是一首拟行路难诗。原题下有小字注云:“一解”。《宋词三百首》题作《送别》,但内容却不是送别之作。《全唐诗》卷二○四载此诗为唐玄宗天宝末年所作。
此诗开篇写诗人由家出发的情景,他身披蓑衣、头戴笠帽、背负双剑、手提酒杯,准备踏上征途了。这里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