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视如花更灼然,那堪惟许暗中怜。
隔窗低语疑为梦,登阁明妆望若仙。
薄福尽消银烛下,疏狂难到玉台前。
思量却被欢情误,花下迷藏忆往年。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商隐,他生活在唐朝晚期,他的诗歌充满了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 妄想:
- “妄想”在佛教中指的是不切实际的期望或想法。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的一种幻想或期望。
- “昼视如花更灼然”,描述了诗人在白天时看着花朵如同看到美丽的事物一般,这反映了诗人对于美的追求和欣赏。
- 那堪惟许暗中怜:
- “那堪”意味着难以忍受或无法接受。“暗中怜”则可能指在黑暗中默默无闻地爱恋某人。
- 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爱情的深刻感受,即使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愿意去表达自己的感情。
- 隔窗低语疑为梦,登阁明妆望若仙:
- “隔窗低语”形象描绘了诗人通过窗户向某人倾诉的场景。“疑为梦”可能意味着诗人对于这种亲密关系的怀疑,担心它是否真实。
- “登阁明妆望若仙”则描述了诗人站在楼阁上,面对着美丽的妆容,感到对方仿佛是一位仙女。这表达了诗人对于对方美丽和神秘特质的深深着迷。
- 薄福尽消银烛下,疏狂难到玉台前:
- “薄福”可能指的是命运不佳或福气浅薄,在这里可能表示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感。“银烛下”可能是指夜晚,或者某种特定的氛围或场合。
- “疏狂”可能表示不拘小节、豪放的性格。“玉台前”则可能代表一种高贵或优雅的环境或人物。
- 思量却被欢情误,花下迷藏忆往年:
- “思量”可能表示深思或回顾。“欢情”可能代表快乐或幸福的情感。“被欢情误”可能意味着快乐的时光最终导致了一些遗憾或错误。
- “花下迷藏忆往年”则可能是描述在花朵盛开的环境中回忆起过去的某个时刻,可能是与某人共度的愉快时光,或者是某个特别的记忆。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于爱情的深刻体验和复杂情感。从对花朵的赞美到对暗处的深情,再到对美好时光的怀念,都体现了诗人对于爱情的无限追求和深切感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