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虹收宿雨,宾鸟下斜阳。
振羽云犹湿,求声兴转长。
风轻常近影,天迥易成行。
相唤芦中去,伊人水一方。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词内容的理解掌握能力。考生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闻雁杂咏”,然后根据题目要求逐句翻译全诗,注意诗句中重点字词的注释含义。
译文:高悬着的彩虹刚刚收尽雨后余霞,宾朋鸟儿飞向夕阳西下的方向。振翅疾飞在白云之上,仍觉云气湿漉漉未干;鸣声悠扬求索声声,显得更加长而悠远。微风轻拂常近我影身畔,天际广阔易于展翅飞翔。相呼相伴芦荡去,伊人在水一方。
赏析:
首联“高虹收宿雨,宾鸟下斜阳。”写景。高虹,即虹霓,古代传说中天有七色,虹为其中之一。虹霓是因光的折射和反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光学现象,古人认为它象征吉祥。宿雨,指昨夜的雨。“宾鸟”即归鸟。“宾鸟”与“高虹”相对应,都指鸟类。这两句写景,以“高虹”点明时间,以“宾鸟”点明地点。“宾鸟”是作者的朋友,诗人通过“下”这个动词,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颔联“振羽云犹湿,求声兴转长。”写意。“振羽”是振翅。“云犹湿”指雨后的云气还湿,这是实写。“兴”是兴致、兴趣。“求声”是指鸣叫求食的声音。“求声”“兴”是虚写。“长”是指延长。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虽然雨过天晴,但是云气还未干,所以“振羽”之声依然悠长。这两句是诗人想象中的一幅画面,他站在旷野上,远远地看见一只归鸟正在振翅高飞,那长长的鸣叫声似乎在向他诉说着什么,于是他的兴致也越发高昂起来……
颈联“风轻常近影,天迥易成行。”写景。前一句写风,“风轻”是风小,“常近”是常常靠近,“影”是影子,“行”是行走。后一句写天际,“天迥”是指天际遥远空旷。“成行”,是成群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微风轻轻地吹动着他的影子,他的影子随风飘忽不定,天空辽阔无边,他很容易就能找到前进的方向。这两句话描写了诗人在旷野上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思念之意。
尾联“相唤芦中去,伊人水一方。”写意。前面两句写诗人站在宽阔的旷野上,看到一只归鸟正向他飞来,他不禁想起他的老朋友伊人就在水一方。“伊人”,是对朋友的称呼。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那只归鸟正朝着芦苇丛方向飞去,他的好朋友伊人也一定在那一方。
这首诗写于诗人客居黄州时期。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心情十分郁闷,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此时正值秋天,他登上黄州的赤壁矶,观赏晚霞,欣赏美丽的秋景,但心中却想着远方的友人。因此写下了这首《闻雁杂咏》。
此诗写景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前两联描写景色,后两联抒发感情。前两联中诗人抓住一个“高”字和一个“下”字,把“高虹”写得既形象又传神。“高”字表现了雨后天空的开阔,“下”字表现了夕阳西下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怀念。第三联“风轻”和第四联“天迥”写出了诗人的心境,他的心情由愁苦到兴奋再到轻松愉快。尾联写诗人想到远方的伊人,希望伊人能和自己一样感到高兴。这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优美清丽,给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