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钓鱼客,秋江晚候潮。
雁归芦苇岸,人倚木兰桡。
细语互相答,野情如见招。
隔波听未彻,云水两迢迢。

诗句释义:

  1. 我本钓鱼客 - 这句描述了诗人自喻为一位常年在江边垂钓的渔者,反映了他对于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2. 秋江晚候潮 - 描述的是秋季的傍晚时分,诗人在江边等待潮汐的到来,这显示了他对季节变换和自然规律的关注。
  3. 雁归芦苇岸 - 雁鸟归巢的场景,描绘了秋天迁徙的大雁飞回它们栖息之所的情景。
  4. 人倚木兰桡 - 诗人站在船上,依靠着木制桨来维持平衡,这里的“木兰桡”可能是指木兰木做的船桨。
  5. 细语互相答 - 指通过细微的交流和对话,诗人与周围环境或同伴之间建立了一种和谐的关系。
  6. 野情如见招 -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就像被自然所吸引并主动接近它一样。
  7. 隔波听未彻 - 诗人虽然身处江水之边,但仍然能清晰地听到远方的声音,显示出他对于声音敏感的听觉。
  8. 云水两迢迢 - 用“云水”比喻江水和天空,传达了一种辽阔无际的感觉,同时也表达了距离的遥远。

译文:

我原本是那个常在江边垂钓的闲适之人,
在这秋日黄昏,我在江边守候着潮水的来临。
大雁归来,停息于芦苇丛生的岸边,
而我则靠在船舷边的木兰木桨上。
我们轻声交谈,仿佛彼此都听到了对方的心声,
这种自然之情让我倍感亲切,好像在邀请我靠近。
虽然隔着波浪,我依然能够清楚地听见,
但那遥远的声音似乎总是无法完全传达给我。
江水与天空交融在一起,显得无边无际,
这种距离感让人感到既渺小又伟大。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深具意境的画面。首句直接点明主题,诗人将自己比作一名钓鱼客,透露出他对平凡生活的珍视和对自然的亲近。第二句通过描绘秋夜江边的宁静景象,加深了对诗人内心的描绘,也引出了后续的自然元素——雁鸟、芦苇、船桨等,这些元素的运用增强了诗中的生动性。

第三句中的“雁归芦苇岸”,不仅展示了自然界的生物循环,还巧妙地将诗人的情感状态与自然界的景象融为一体。接下来的“人倚木兰桡”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场景,通过“细语互相答”的描写,传递了一种和谐相处的意境,而“野情如见招”则展现了他对这份和谐的珍惜和向往。

最后两句通过“隔波听未彻”和“云水两迢迢”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临其境,却难以完全融入这种自然的宏伟之中。这种表达方式既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赞叹,也反映了他对自我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元素的细腻描绘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展现了一个内心平和、热爱自然的生活态度,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的结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