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枕拥残絮,日高犹未兴。
似闻天半语,遥唤雪中僧。
万物尽形役,几人能曲肱。
相怜为漂泊,应不羡飞腾。
注释:
侧身枕着残碎的柳絮,天刚破晓还懒起身。
仿佛听到了天上传来的低语,是那雪中的高僧在召唤。
世间万物都在被役使,有几人能像那弯曲的肱骨一样。
我们彼此怜惜都是飘泊之人,应该不会羡慕那些飞腾的人。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诗人通过描绘自己清晨起床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自己对人生、命运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首句“侧枕拥残絮”,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诗人早晨醒来时的情景。诗人躺在床上,被残留的柳絮缠绕,这既是一种生理上的疲惫,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困扰。这种描述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情和状态。
次句“日高犹未兴”,进一步揭示了诗人起床后的状态。尽管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但诗人仍然没有起床。这种状态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他可能既想摆脱这种困顿的生活,同时又无法摆脱它。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的内涵和层次。
第三句“似闻天半语”,则是一种超现实的想象。诗人仿佛听到了天上传来的声音,这是对他内心的一种安慰和鼓励。这种声音可能是对他的一种指引和启示,告诉他要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不要放弃希望和信念。这种想象为诗歌增添了一种神秘和浪漫的色彩。
第四句“遥唤雪中僧”,则是对前一句的延续和扩展。诗人想象着那声音在呼唤他,就像是在雪中的僧人在召唤他一样。这种想象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同时,这也是对佛教的一种象征和隐喻,表示诗人在困境中的求索和追求。
第五句“万物尽形役”则揭示了诗人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理解。他认为世间万物都在为生存而奔波忙碌,没有人可以逃脱这种责任和义务。这种认识使得诗人对人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反思。
最后一句“几人能曲肱”,则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和升华。诗人认为在这个纷扰的世界里,有多少人能够在逆境中保持坚韧和毅力呢?他们是否能够像那弯曲的肱骨一样,承受生活的重压而不屈不挠呢?这种疑问引发了诗人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和探索。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晨起情景的描述,展现了他对生活、命运和自然的深刻感悟和思考。他通过描绘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表达了对人性和命运的深刻理解;通过想象和隐喻,传达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瑰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