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碌今如此,冥冥非所知。
胜人宁有定,于我或无私。
劫火焚刍狗,青云变素丝。
杞忧诚罔极,深信转成疑。
【注释】
东林七问:东林寺是禅宗临济宗祖师黄檗希运的道场,位于安徽宣城市。黄檗希运是临济宗开山祖师,他的学说对后世禅宗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东林清规》是黄檗希运所编撰的一部禅宗律藏,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佛教经典、语录和修行方法等内容。东林七问即指东林寺的《东林清规》,它包含了七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涉及修行者应该如何面对生活、如何对待他人等方面的问题。这首诗就是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的。
碌碌今如此:意思是说现在自己的处境是多么的平凡、微不足道。碌碌,平庸的意思。
冥冥非所知:冥冥,指模糊不清、难以捉摸的状态。非所知,不是自己所能知道的。
胜人宁有定:胜人,胜过别人。宁,哪里。有定,有确定的目标或计划。
于我或无私:于我,对自己来说。或,可能、或许。无私,没有私心。
劫火焚刍狗,青云变素丝;杞忧诚罔极,深信转成疑:劫火,佛教中指毁灭性的力量。刍狗,用草扎成的狗形。这里比喻被焚烧的对象。青云,喻指高远的天空。素丝,白丝,这里用来比喻纯洁的事物。
杞忧诚罔极,深信转成疑:杞忧,指忧虑过度而不知止足。罔极,没有尽头,无法达到。深信,坚信不疑。转成疑,由坚信转为怀疑。
【赏析】
这是一首回答《东林清规》中的“东林七问”的诗。这组问题涉及修行者如何面对生活、如何对待他人等方面的问题,因此诗人在回答的时候也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既表达了对于生活的态度,又展现了自己对于他人的理解和关爱。
首句“碌碌今如此”,诗人感叹自己的现状是多么的平凡、微不足道。这里的“碌碌”,可以理解为平凡、平庸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碌碌无为、无所作为。而“今如此”,则表示这种状态已经成为了常态,不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述,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的无奈和感慨。
第二句“冥冥非所知”,诗人则转向对现实的看法。这里的“冥冥”,可以理解为模糊不清、难以捉摸的状态。而“非所知”,则表示这并不是自己所能了解的。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述,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的困惑和无奈。
第三句“胜人宁有定”,诗人提出了一个观点: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很难做到始终如一地对待他人。这里的“胜人”,可以理解为胜过别人,也可以理解为超越别人、高人一等的意思。而“有定”,则表示有所坚持、有所追求。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述,表达了自己对于人际关系的看法。
第四句“于我或无私”,诗人进一步阐述了这个观点。这里的“于我”,可以理解为自己对他人的影响或者作用。而“或无私”,则表示这种影响或作用并不是出于自己的私心。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述,表达了自己对于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看法。
第五句“劫火焚刍狗,青云变素丝”是这首诗的后两句,也是全诗的重点之一。这里引用了佛教中的两个典故。一个是“劫火”,另一个是“青云变素丝”。
“劫火”,在佛教中指毁灭性的力量。这里的使用,暗示了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需要我们勇敢地去面对和克服。
“刍狗”,用草扎成的狗形,在这里比喻被焚烧的对象。这里的使用,形象地描绘了生活中的艰辛和不易。
“青云”,喻指高远的天空。这里的使用,暗示了人生的高远目标和追求。而“素丝”,白丝,这里用来比喻纯洁的事物。这里的使用,寓意着生活中的美好和纯净。
最后一句“杞忧诚罔极,深信转成疑”,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一种态度。这里的“杞忧”,可以解释为担忧过度而不知止足;也可以解释为忧虑过度而无法解脱的意思。而“罔极”,没有尽头,无法达到的意思。这里的使用,强调了人生的痛苦和困扰是无法摆脱的。而“深信转成疑”,“信”字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信念、信仰的意思;“疑”字则表示怀疑、不确定的意思。这里的使用,表达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去验证,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这首诗通过对《东林清规》中“东林七问”的回答,展示了诗人对于生活、对于人性的理解和感悟。他通过对于生活的感慨、对于人际关系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理解,表达了自己对于世界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