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接桑麻,仙源入望赊。
避秦人去后,无复种桃花。
岐路伤萍梗,逢溪问钓槎。
隔江何处所,或恐是吾家。

【解析】

此诗作于天启二年(1622年),是诗人在山东莱芜的东林寺所作。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并流露出他归隐山林的愿望。

“古道接桑麻”一句,点出地点,写诗人行经乡野小路,只见路旁是一片片桑麻,这是一幅典型的田园风光图。“仙源入望赊”两句,写诗人遥望远处的山峦起伏,仿佛进入神仙境界。而当他想到自己离开家乡已久,就更加怀念故乡,盼望早日归来。“避秦人去后,无复种桃花。”这两句,诗人用典抒情。秦时避祸隐居的陶渊明、晋代避乱隐居的谢安,都曾在这里隐居。因此这里也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理想隐居之地。但当诗人离开以后,这里再也没有人居住,也就没有人再种桃树了。

“岐路伤萍梗”一句,点明题意,抒发了离别之痛。因为“岐路”即歧径,歧径之上多荆棘;“伤”即伤心,伤离恨别之情。“逢溪问钓槎”,写诗人经过溪边时,看见有人在钓鱼。诗人想上前打听一下自己的家乡在哪里,却不知道人家是不是住在自己家。

【答案】

译文:

古老的道路连接着桑麻田,仿佛进入神仙的境界,远远地看到山峰连绵起伏。离开这里已经很久,再也没有看到

过桃花。岔路上有水沟阻隔,我伤心欲绝,不知该往哪里去。经过溪边,看见有人在钓鱼,想上前询问我的家乡在

哪里,却找不到人回答。

赏析:

这首诗作于天启二年(1622年)冬,当时李流芳正客居在山东莱芜的东林寺,心情十分苦闷。这首诗就是诗人

在东林寺里所作。全诗以问答的形式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