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亭抱秋树,秋意失婆娑。
畟畟下凉吹,萧萧鸣远柯。
渐知声应少,止觉别离多。
未敢随流默,知音谓我何。

【注释】

十二声诗:古代诗歌中的一种形式,每句分为十二音节。畟畟:风吹落叶声。止觉别离多:知道离别的人越来越多。知音: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

【赏析】

此诗写深秋时节的景况与感慨。

首联“古亭抱秋树”是说诗人站在古亭上,抱着秋天的树。“抱”字用得极好,既写出了诗人与树的亲密关系,又表现出了诗人对树木的怜惜之情。“秋意失婆娑”,则是说秋天的景色已经变得索然无味,失去了往日的生机。

颔联“畟畟下凉吹,萧萧鸣远柯”,进一步描绘了深秋景象。“畟畟”是指风吹树叶发出的沙沙声,而“萧萧”则是形容声音凄凉、悲切。这两句诗通过描写风吹树叶的声音和远处树木摇曳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气氛,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失落感。

颈联“渐知声应少,止觉别离多”则是对诗人自身情感的抒发。“声应”指的是秋风的声音,“声应”一词用得很巧妙,既表达了秋风的凄凉之音,又暗示了诗人对这种声音的感受。而“别离多”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无奈和悲伤,表达了他对生活中离别现象的敏感和关注。

尾联“未敢随流默,知音谓我何?”则是诗人对未来的担忧和困惑的表达。“知音”一词在这里指的是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而“谓我何”则是询问自己为何会如此焦虑和担忧。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迷茫,他不知道自己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离别和困境。同时,这也是对知音的一种呼唤,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深情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在深秋时节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感悟。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也传达了他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