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腊郡斋今野寺,半生萍梗似蘧庐。
住山未觉寒将尽,为客方知岁易除。
野老索偿文字债,乡僧劝习佛陀书。
明年得遂投闲计,土面灰头学运锄。

翠林除夕即事

去腊郡斋今野寺,半生萍梗似蘧庐。

住山未觉寒将尽,为客方知岁易除。

野老索偿文字债,乡僧劝习佛陀书。

明年得遂投闲计,土面灰头学运锄。

注释:

  1. 去腊:指去年的腊月。郡斋:古代官吏办公的地方。今野寺:现在的野寺。
  2. 半生萍梗似蘧庐:形容漂泊不定的生活像浮萍和草梗一样没有根,就像古人所说的“蘧庐”,一种用草编成的房子,比喻居无定所。
  3. 住山未觉寒将尽:住在山上,还没有感觉到冬天将要过去。
  4. 为客方知岁易除:作为客人,才知道一年的时光已经过去了很多。
  5. 野老索偿文字债:村里的老者要求偿还他的文字债务。
  6. 乡僧劝习佛陀书:乡村的老和尚劝他去学习佛教的书籍。
  7. 明年得遂投闲计:明年就能实现他悠闲自在的计划。
  8. 土面灰头学运锄:准备用泥土涂抹脸面,灰头尘土地学习使用锄头。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回顾和总结。首句“去腊郡斋今野寺”回忆了去年在郡斋的情景,表达了对故乡生活的怀念。第二句“半生萍梗似蘧庐”则形象地描述了自己一生的漂泊不定。第三句“住山未觉寒将尽”描绘了自己在山上居住时的宁静与安详。第四句“为客方知岁易除”反映了诗人作为一个客人的身份,让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接下来的两句“野老索偿文字债,乡僧劝习佛陀书”则展现了诗人在农村与村民们的交流互动,通过还债和学习佛法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最后一句“明年得遂投闲计,土面灰头学运锄”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计划,他希望通过学习和耕作来过上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整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实感人,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