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路还家识故乡,重来顶相露堂堂。
天花散满楞伽室,祖席平分曲录床。
白氎不留身后线,黄冠休问旧时装。
门前溪水西来意,流入空庭味更长。
谒憨祖肉身
借路还家识故乡,重来顶相露堂堂。
天花散满楞伽室,祖席平分曲录床。
白氎不留身后线,黄冠休问旧时装。
门前溪水西来意,流入空庭味更长。
注释:
谒憨祖肉身:拜访憨祖的遗体(肉身)。憨祖是佛教禅宗六代祖师,被尊称为“憨山大师”,其肉身据说非常珍贵。
借路还家识故乡,重来顶相露堂堂:在归途中,我通过道路返回家乡,重新来到憨祖的住所,发现他的头顶上似乎有光芒闪烁。
天花散满楞伽室,祖席平分曲录床:天空中的花朵洒满了楞伽寺的大殿,憨祖的座位被平分给所有的弟子。
白氎不留身后线,黄冠休问旧时装:白色丝巾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不再需要了;黄色的僧帽也不再适合你,不用再问了!
门前溪水西来意,流入空庭味更长:门外的溪水流向西边,流入庭院后味道更加醇厚。这里指的是禅宗的一种修行方法,即通过观察外界事物来净化内心。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所作的一首颂赞憨山大师肉身的诗作。憨山大师是禅宗六派之一的南岳系临济宗的六代祖师,其肉身据说非常珍贵。张祜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憨山大师的崇敬之情以及对憨山大师肉身的赞叹。
首联“借路还家识故乡,重来顶相露堂堂”描绘了作者回到家乡时的景象。这里的“顶相露堂堂”形象地描绘了憨山大师头顶上的光环,给人以庄严神圣之感。
颔联“天花散满楞伽室,祖席平分曲录床”进一步描绘了憨山大师的威仪与崇高地位。楞伽寺是憨山大师修行的地方,他的座位被平分给所有的弟子,这体现了他对众生的关爱和包容精神。
颈联“白氎不留身后线,黄冠休问旧时装”则表达了作者对憨山大师的敬仰之情。他认为憨山大师的袈裟已经过时,不需要再穿着它了。这里的“白氎”指的是白色的僧袍,而“黄冠”则是黄色的僧帽。作者认为憨山大师的袈裟已经成为过去的记忆,不再需要保留。
尾联“门前溪水西来意,流入空庭味更长”则进一步描绘了憨山大师的精神影响力。门前的溪水向西流去,流入庭院后味道变得更加醇厚。这里的“空庭”指的是禅院,而“味更长”则意味着憨山大师的精神将永远传承下去。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憨山大师的崇高地位和精神风貌,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憨山大师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