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将礼数律疏慵,自是知音不易逢。
拟结茅庵居绝顶,别寻山路上孤峰。
心兼世远来千里,目与天游去万重。
笑抚长松劝招隐,未应回首忆秦封。
这首诗的作者不详,但从诗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向往之情的作品。下面是对诗句的解释和赏析:
招隐
- 难将礼数律疏慵:难以遵循礼仪规范,因为懒散而疏离世俗。
- 自是知音不易逢:自己本身就是知音,难得的知己很难遇到。
- 拟结茅庵居绝顶,别寻山路上孤峰:打算在山顶上建个小茅屋隐居,寻找一条孤独的山路来隐居。
- 心兼世远来千里,目与天游去万重:心思超脱尘世之外,仿佛跨越了千里;眼睛随着天地间飘动的云朵,似乎能飞越万重高山。
- 笑抚长松劝招隐,未应回首忆秦封:笑着抚摸着一棵长青松树,劝告大家远离尘世的纷扰;但可能人们不会回头去怀念那些古代的封赏。
译文
难以遵循礼仪规范因我懒惰疏离世俗。
我是自己的知音,难得找到这样的知己。
打算在山顶上搭个小茅屋隐居,去寻找那条孤独的山路。
心思超越了世俗世界,仿佛已经跨越千里之遥;
眼睛随着天地间飘动的云朵,似乎可以飞翔万里。
笑着抚摸着一棵长青松树,劝告大家远离尘世的纷扰;
但是可能人们不会回头去怀念那些古代的封赏。
赏析
这首诗以“招隐”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首句直接表达了作者不愿受世俗约束,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第二句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和对于知音难觅的感慨。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描绘了自己想要隐居的场景。他打算在山巅搭建一个简陋的茅屋,以此来逃避世俗的喧嚣。这种选择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和简朴生活的向往。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展开了他对隐居生活的理解。他认为自己的心思已经超越了世俗的束缚,仿佛能够跨越千山万水。同时,他的眼界也变得开阔起来,能够与天地为伴,感受自然的变化。这些描述都展示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体验。
最后两句,诗人以一种轻松的口吻,用长松比喻自己的隐居生活,并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历史和荣耀。这里的“招隐”不仅指隐居山林,还包含了对过去的回顾和对未来的期许。
这首诗以其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它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