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写闲身入画图,明明幻我即真予。
清霜点鬓三分白,老树兼藤一半枯。
云外独归梅女送,花边缓步竹孙扶。
山中不减人间乐,借问僧繇貌得无。
【注释】
拟写闲身入画图,明明幻我即真予。
清霜点鬓三分白,老树兼藤一半枯。
云外独归梅女送,花边缓步竹孙扶。
山中不减人间乐,借问僧繇貌得无。
【赏析】
《写影》是一首七绝诗。此诗以写影为题,但诗中并无一“影”字,全篇都是以影喻人,以影状人,通过写影来表现人的精神状态。诗人以“拟写闲身入画图,明明幻我即真予”开头,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画图”。在这幅“画图”中,诗人自己正像那“画中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漫游着。“画中人”和“真人”之间的差别,诗人并没有明说,而是通过“明明幻我即真予”这一形象的比喻,使人感到“画中人”和“真人”之间的区别并不十分明显。接着,诗人又写了自己的“形貌”——“清霜点点鬓边白,老树半残枝上枯。”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诗人的容貌,又写出了他的生活境遇。由于年事已高,所以鬓发斑白;由于年岁渐长,所以老态龙钟;由于年华消逝,所以树木衰败。诗人以写自己之形貌,实际上也是在写自己之心境。
“云外独归梅女送,花边缓步竹孙扶。”这两句是诗人想象中的两个画面。“梅女”送别,“竹孙”扶行;“云外”归来,“花边”缓步,都写出了诗人那种悠然自得、潇洒飘逸的神态。“竹孙”一词当指“竹杖”。“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历来为人们所激赏。这两句诗既是写景,又是写人。“竹孙”的形象,实际上是诗人的自我写照,是“我”与“竹孙”的合写。因为从表面上看,诗人仿佛是一个拄着竹杖,悠闲地行走在花丛中的老者。其实不然。诗人正是以这样一位“竹孙”来象征他自己,表明自己就是这样一个逍遥自在、超然世外的闲人。
“山中不减人间乐,借问僧繇貌得无?”最后两句诗是整首诗的总收。诗人在山上游玩时,心情极为舒畅,觉得这里的山野风光不比人间差。他甚至问起那位有名的画家僧繇:“你画的佛像是不是像我这样的啊?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游览名山大川时的愉快心情,实际上是诗人借游山而抒写自己的情怀。
【译文】
我设想自己进入绘画之中,明明我是真身却像幻境一样。
清霜点着我的鬓角有三分白发,衰老的树木一半枯死一半依然挺拔。
云外独自回来时梅花仙女来相送,花边缓步行走在竹杖旁边扶我。
山中的生活乐趣也不比人间差少,借问那位著名的画家僧繇相貌是否和我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