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清切似悲秋,半入虚堂半上楼。
人在定中常不寐,物从空外复何求。
百年草色身先老,一夕松灯话未休。
万虑此时消歇尽,西风吹过白蘋洲。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下面是对其逐句的释义:
- 寒螀(jiān)声声清切似悲秋,半入虚堂半上楼。
- 注释:寒螀(jiān):一种昆虫,秋天鸣叫,声音清脆。清切:清亮、清晰。悲秋:形容秋天的景象使人感到悲伤。虚堂:空荡荡的大厅。上楼:登上高楼。
- 译文:蟋蟀的声音清脆地如同秋天的声音,一半进入空旷的大厅,一半飘荡在高楼上。
- 赏析:诗人通过描绘蟋蟀的声音来表达秋天的气氛,声音清切如同哀伤的悲歌,让人联想到秋天的凄凉和萧瑟。同时,诗人也通过对声音的传播路径(虚堂与上楼)的描述,增加了诗歌的空间感和深度,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秋意的环境中。
- 人在定中常不寐,物从空外复何求。
- 注释:定中:佛教用语,指心无所着,达到一种平静的状态。不寐:失眠。物从空外:物象来自虚空之外。复何求:又有什么可寻求的呢?
- 译文:在心灵深处常常无法入睡,对于外界的事物,又能有何追求呢?
-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内心的宁静和超然的态度,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世间纷扰的无奈和淡然。诗人通过“不寐”和“复何求”这两个词组,传达出一种超越世俗的哲学思考,以及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深刻理解。
- 百年草色身先老,一夕松灯话未休。
- 注释:百年草色:形容岁月流逝,草木皆已枯黄。身先老:自己比万物更早衰老。松灯:比喻时间或生命。话未休:谈论的话题没有结束。
- 译文:百年后草木都已凋零,我比它们更早地老去,而在短暂的一生中,我们总是不断地谈论着生命的意义。
- 赏析: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慨,表达了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人生短暂的认识。诗人用“百年草色”、“身先老”和“松灯话未休”三个意象,形象地描绘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以及对人生话题的无尽追问。
- 万虑此时消歇尽,西风吹过白蘋洲。
- 注释:万虑:无数的忧虑和烦恼。消歇:消失。白蘋(píng)洲:一种水边植物,这里可能是指地名或自然景观。
- 译文:所有的忧虑和烦恼此时都消散无踪,西风吹过白蘋洲,带来清新的气息。
- 赏析: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通过描述西风带来的清新气息,传达了一种解脱和宁静的感觉。诗人通过“消歇”、“西风吹过”等词汇,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心灵的净化。
整首诗通过对蟋蟀声音的描述、内心感受的抒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广阔的视野。诗人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