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肃门前车马声,野棠开后百花生。
昔人如水今如市,古道谁为掉臂行。
【注释】
包孝肃祠:包拯,北宋著名清官,以刚正不阿、廉洁奉公闻名于世。公元1063年(宋仁宗嘉祐八年),宋英宗驾崩,年幼的宋神宗继位,由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任用王安石变法,遭到许多守旧势力的反对。在这场斗争中,包拯因直言进谏,触犯了权贵,被贬为端州团练副使。后又被诬陷,遭陷害而冤死狱中。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在他的故乡建了一座祠堂。
孝肃门前:指包拯。孝肃,是对包拯的尊称。孝肃庙,就是包拯的祠堂。
野棠开后百花生:野棠即棠梨,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果实可食,味酸甜,有药用价值。
昔人如水今如市:昔人,昔日之人;如水,比喻像流水一样。昔人,指过去的人们;今如市,比喻现在的人们像集市一样热闹。
古道谁为掉臂行:古道,指古人的道路;掉臂,意为摇头摆手;行,行走。这里指行走在路上的人。意思是说,古代的人们行走在路上时,可以自由自在地挥洒自己的情感和志趣;而现在的人们则被各种利益关系束缚着,只能随波逐流,失去了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
【赏析】
《包孝肃祠》是一首七言律诗,通过描绘包拯祠堂周围的景色和人们的行为举止,表达了作者对包拯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评之意。全诗通过对过去与现在人们的对比,展现了一种理想化的美好境界,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担忧。
首句“孝肃门前车马声”,描绘了包拯祠堂门前车水马龙的景象,展现了当时的繁荣景象。然而,这种繁荣背后却隐藏着腐败和社会黑暗的一面。
接下来两句“野棠开后百花生”,则是进一步描绘了包拯祠堂周围的环境。野棠花盛开之后,百草也生长得茂盛起来。这里既赞美了自然之美,又暗示了包拯的清廉和正直品质。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虽然繁华但缺乏生机的状况。
第三句“昔人如水今如市”,进一步通过对比昔人和今人的言行举止,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风气的失望和担忧。昔日的人们如同清澈的水一般,而现在的人们却被各种利益关系所束缚,失去了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这种变化不仅仅是个体行为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环境的问题。
最后一句“古道谁为掉臂行”,则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于现代社会中失去自由自在生活情趣的人们的惋惜和批评。古道上原本有人可以随意行走,畅谈心事,但现在却变得拥挤不堪,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和美好。这种变化不仅令人惋惜,更值得深思。
《包孝肃祠》这首诗通过描绘包拯祠堂周围的景色和人们的行为举止,表达了作者对过去与现在社会风气的感慨和批评。同时,它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引发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