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村儿童夜秉烛,小除大除忙鹿鹿。
牵衣绕膝索金钱,得钱欢喜无钱哭。
朝来分队趁市去,卖去痴呆买爆竹。
满袖携来笑不休,相呼相唤还相逐。
一声霹雳送穷神,木客山魈走回禄。
白发老僧双耳聋,渊默雷声契幽独。
出门笑问里中儿,若个旁观若当局。

【翻译】

东村的孩子们在夜晚点着蜡烛,忙着做小除和大扫除。拉着父母的衣服索要钱物,得到钱财就高兴,得不到就哭泣。清晨时分分队去赶集,卖掉痴呆的钱购买爆竹。满载而归时满脸笑容,互相呼唤一起玩耍追逐。一声雷鸣送走穷神,木客山魈逃走回禄。白发老僧双耳失聪,渊默雷声与他们心灵相通。出门笑问村里人,哪个旁观谁又身在其中?

【注释】

(1)爆竹行:古代民间风俗,每逢新年春节前,各家各户都会燃放爆竹以驱逐不祥之鬼邪。诗中通过描述儿童点燃爆竹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习俗及人们的情感状态。

(2)“东村”两句:描绘了孩童们忙碌的身影。“秉烛”指手持蜡烛,象征夜晚的劳作。“忙鹿鹿”形容他们活泼、忙碌的模样。

(3)“牵衣绕膝”四句:描述了孩童们向大人索取金钱的场景。“牵衣”意为拉扯衣服,“绕膝”意为围绕膝盖,表现了孩童对金钱的渴望;“索金钱”意为索取金钱,“得钱欢喜无钱哭”则描绘了得到金钱的喜悦和没得到时的哭泣,展现了孩童们纯真无邪的性格。

(4)“朝来”三句:描述了孩子们清晨时分赶往集市的情景。“分队趁市”即分队去赶集,表示孩童们早早起床准备;“卖去痴呆”意指卖掉了愚笨的钱,用来形容孩子们为了买爆竹而辛勤劳作;“买爆竹”则是指孩子们为了欢庆节日而购置爆竹。

(5)“满袖”四句:描绘了孩子们买完爆竹后回家的情形。“携来笑不休”意指孩子们买完爆竹高兴地手舞足蹈;“相呼相唤还相逐”则描绘了孩子们相互嬉戏追逐的情景,体现了孩童们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

(6)“一声”四句:描绘了孩子们燃放爆竹的声音及其带来的影响。“霹雳送穷神”意指爆竹声震天响,将穷神赶走;“木客山魈走回禄”则描绘了被震走的山神、树精等恶灵,寓意驱散不良之气;“木客”为树木之精灵,“山魈”是山林中的一种妖精,“走回禄”则暗示这些妖精因爆竹声而逃离。

(7)“白发”四句:描绘了年长者的形象及其对孩子们的行为态度。“老僧双耳聋”,指一位白发的老僧因为年迈双耳失聪;“渊默雷声”则形容雷声深沉而有力,与老人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共鸣;“契幽独”意指老人能与雷声产生心灵的契合。

(8)“出门”四句:描绘了孩子们在集市上的表现。“笑问里中儿”意指孩子们在街上笑着向村里的老人询问;“若个旁观若当局”则描绘了孩子们在热闹的集市中既旁观又参与其中的状态,体现了他们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

【赏析】

《爆竹行》是一首描绘儿童燃放爆竹场景的民歌,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动作描写,展现了一幅热闹喜庆的民俗画卷。整首诗歌语言简洁明快,充满了生活气息。

诗人通过对儿童在夜深人静时点起蜡烛忙碌的身影进行细腻的描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热闹的氛围。这种对比强烈的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儿童们的勤劳和欢乐。

诗歌通过描写孩子们向父母索要金钱的场景,以及得到金钱后的喜悦之情,展现了儿童们的纯真善良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细腻的情感描写使得诗歌更加富有感染力,让人仿佛看到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月光下欢笑奔跑的场景。

诗歌通过对孩子们清晨赶集的场景进行描绘,展现了他们的天真烂漫和对生活的向往。这种生动的画面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孩子们的快乐与自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俗对儿童生活的影响。

诗歌通过对孩子们燃放爆竹时发出的巨大声响及其带来的影响进行描绘,展现了爆竹声震天响、驱散邪恶的美好愿景。这种充满力量和希望的描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内涵,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爆竹行》是一首富有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的诗歌。它通过细腻的语言和形象的画面展现了儿童们的幸福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俗对儿童生活的影响。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