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恨不生空劫边,亲见藏海生红莲。此身岂有八万四千岁,过现当来在眼前。
半生枉学道,问著总茫然。学道不学儒,学道不学仙。
学道不学律,学道不学禅。学道不学魔与外,学道不学圣与贤。
止学自家真面目,娘胎透脱金刚圈。也不参究,也不攀缘。
也不入保社,也不赴经筵。一口无底钵,一个破蒲团。
尽人与我皆有分,饥来吃饭困来眠。此是新年新佛法,珍重逢人莫浪传。
【注释】
丁亥:即农历十二月。元代以干支纪年,丁亥为岁首。
生恨不生空劫边:指生死轮回,无法跳出生死的循环。
藏海:佛教语,指宇宙万物。
红莲:佛教语,指修行者。
八万四千:佛经中说,阿弥陀佛的寿命为无量寿,无量寿是“阿”和“阿弥”的合称。“八万四千”即“无量寿”。
当来:未来。
茫然:不明白。
学道:学习佛法。
律:佛教戒律。
禅:禅宗教义。
魔:佛教中的魔鬼。外:指除佛法之外的其他宗教。圣:指圣人。贤:指贤人君子。
自家真面目:指佛性。
保社:保护众生的团体。
经筵:皇帝讲经论、讨论佛理的地方。
珍重:珍惜。莫浪传:不要随意传播。
【赏析】
这是一首题诗,写于新年元旦之际,寄予了作者的希望与祝愿。
全诗共五节,前三节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后两节则表达了对佛法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殷切期望。
第一段,诗人首先感叹自己没有生在佛法诞生的时代,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佛陀诞生并成为红莲般的菩萨。然后,他提出了一个问题:“此身岂有八万四千岁”,意思是说,自己的生命有限,无法超越生死轮回。接着,他进一步指出,过现当来在眼前,意味着佛法就在我们眼前,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和领悟。
第二段,诗人回忆了自己半生的求学之路,虽然学了很多知识,却始终感到茫然不解。他反思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什么,是否真正理解了佛法的精髓。最后,他得出结论:“学道不学儒,学道不学仙。学道不学律,学道不学禅。”这意味着佛法并不排斥其他学问,而是可以相互借鉴和融合的。同时,他也提醒自己要止学自家真面目,即要回归到佛法的核心本质。
第三段,诗人继续表达自己对佛法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也不参究,也不攀缘。”“参究”指的是对佛法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而“攀缘”则是比喻着对名利的追求和欲望。诗人认为,只要心中有佛法,就可以超越一切外在的诱惑和干扰,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第四段,诗人又回到了对佛法的传播和接受问题上。他指出,尽管人人都有佛性,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够觉醒和成佛。因此,他希望所有的佛法传播者和接受者都能珍重佛法,不要随意传播或误解它的含义。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和追求。同时也传达了他对佛法传播者和接受者的期待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