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风高千树愁,白雾猛触群峰流。
有客驱驰草未休,山寒五月仍披裘。
饥乌拉沓抢驿楼,迎人山鬼声啾啾。
残月炯炯明吴钩,竹床无眠起自讴。
宿谷里
石门风高千树愁,白雾猛触群峰流。
有客驱驰草未休,山寒五月仍披裘。
饥乌拉沓抢驿楼,迎人山鬼声啾啾。
残月炯炯明吴钩,竹床无眠起自讴。
【注释】
(1)宿谷里:即宿于谷中。
(2)石门:地名,位于今江西上饶市境内,是古代赣江流域重要的关隘。
(3)千树愁:形容风吹树木,树枝摇曳如同无数人在低语,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风势强劲的景象。
(4)白雾猛触群峰流:形容云雾缭绕,如白色的瀑布直泻而下,与山峰相拥而动。
(5)有客驱驰草未休:指诗人在旅途中奔波忙碌,但仍然无法停下脚步继续前行。
(6)山寒五月仍披裘:形容山路险峻,即使在五月的夏季也需穿着厚衣以防寒冷。
(7)饥乌拉沓抢驿楼:形容乌鸦成群结队地飞过驿站的楼台,声音嘈杂而喧闹。
(8)山鬼声啾啾:形容山上传来阵阵怪异的声音,像是山鬼在啼哭或是呼唤。
(9)残月炯炯明吴钩:形容月光皎洁,明亮如同吴地名将的宝剑。
(10)竹床无眠起自讴:形容夜晚无法入睡,只能借助歌声来驱散心中的烦闷和孤独。
【赏析】
这首五言诗通过描绘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一幅壮丽而幽静的自然风景画卷。全诗以“宿谷里”为题,从清晨出发,到夜晚归来,诗人经历了一天的奔波劳顿,但仍然对自然之美怀有深深的向往和敬仰之情。
首句“石门风高千树愁”,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石门前的景色。风高则意味着天气晴朗,千树则象征着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诗人用“愁”字来形容树木,不仅表现了风的力量,同时也暗示着自然界的不平静和动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第二句“白雾猛触群峰流”,进一步描绘了石门一带的山水美景。白雾如同白色的瀑布一般直泻而下,与群峰相拥而动,形成了一幅壮观的画面。这里不仅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三句“有客驱驰草未休”,描绘了诗人自己在路上奔波的情景。尽管已经日上三竿,但诗人仍未停歇,表现出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疲惫。
第四句“山寒五月仍披裘”,进一步描绘了山间的寒冷景象。五月的盛夏时节,山区仍旧寒冷刺骨,需要披上厚厚的衣物才能抵御严寒。这句诗不仅体现了自然环境的特点,也表达了诗人对艰苦生活的无奈和接受。
第五句“饥乌拉沓抢驿楼”,描绘了山间乌鸦的数量众多且叫声嘈杂的场景。它们成群结队地飞过驿站的楼台,声音嘈杂而喧闹。这里不仅展现了山鸟的生活状态,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和体验。
第六句“山鬼声啾啾”,进一步描绘了山中怪异的声音。可能是山鬼在啼哭或是呼唤,让人联想到神秘和未知。这里的“啾啾”声仿佛来自深山之中,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份幽深和神秘。
第七句“残月炯炯明吴钩”,描绘了夜空中明亮的月亮和闪闪发光的吴地名将宝剑。月光下,明亮的宝剑显得格外耀眼,仿佛在诉说着英勇的故事。这里的“残月”和“炯炯”都给人一种时间已逝、美好时光难以再得的感觉,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最后一联“竹床无眠起自讴”,描绘了诗人因无法入眠而起身唱歌的情态。他借助歌声来驱散心中的烦闷和孤独,表达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里的“无眠”和“自讴”都给人一种时间流逝、人生无常的感觉,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感,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意和哲理的美丽画卷,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态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