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八月秋风高,裂云直上声怒号。小声白昼走沙石,大声入海翻鲸涛。
夜半吹折长松树,众鸟巢倾无宿处。豺虎啖人如蜜甜,何处桃源是归路。
呜呼二叠兮秋夜深,干戈满地愁人心。

【注释】

三叠:古乐府《杂曲歌辞》有“江南曲”三首,皆为双调六句四平韵。题德邻家所藏画三首:德邻是作者友人,这里借指画中的德邻居居。《乐府诗集.琴曲歌辞.秋胡行》:“我行秋原多黍稷,彼有遗穗何累累。我行陈地多黄鸟,鸣于桑谷其相和。”此诗即用秋胡行意,取意于《秋胡行》。

裂云:如裂云彩。直上声怒号:如雷鸣之声。

小声白昼走沙石:声音细小如同白天行走在沙石之间。

大声入海翻鲸涛:声音大如入海翻腾的巨浪。

夜半:《楚辞·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执玉璂”。《文选》刘良注:“夜中也。”

松树:《楚辞·九歌》:“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文选》李善注:“松柏之类。”

豺虎:野兽名。

蜜甜:甜美可口。

桃源:《桃花源记》载:晋人陶渊明避乱,至武陵,逢渔人,见水滨有一人、一女子捕鱼不归。遂问之,答曰:“此处无可与居,可乘舟去寻桃源。”后陶公遂舍舟登岸,得居焉。

呜呼二叠兮秋夜深:感叹秋夜之长。

干戈满地愁人心:形容战争频仍,百姓痛苦。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时作者任左拾遗。诗中以秋风比喻战争,借画咏怀,抒发了对国事的关切和对人民的疾苦的同情。

第一首写秋风呼啸,声闻百里,如雷似电,气势磅礴;它像裂破云层,直向高空冲去,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声,又如大海波涛翻滚,掀动着巨浪,使海上巨鱼翻腾起伏。诗人通过狂风怒号、沙崩石裂、巨浪滔天的描绘,把秋风威力之大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首写秋风之夜,吹折了长松,鸟儿惊飞,巢倾屋倒,群鸟无处栖息。豺虎捕人,如同啖食甘甜之物,哪里还有桃源可去?这一句是全篇的总结,也是全诗的中心。诗人借景抒情,寄寓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第三首写秋风夜半吹折长松,群鸟被惊飞,无栖宿处;豺虎捕食人,好似啖食蜜糖般甘美;何处能找到可以安居的地方呢?这是全篇的收束,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通过这一形象化的表现,表达了他对战争的痛恨和忧虑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