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高台,恨听歌未了,已见荆棘。野堑低云,人道锦帆遗迹。实袜花钗土蚀,记笑倚、东窗无力。而今安在,乱峰荒寺,古碑谁识。
天涯寒食。正当那、落红万点,旅思凄恻。门对垂杨,住久黄鹂认得。愁泪不须沾臆,恐添注、太湖深黑。醉时独啸,苍波东逝,斜阳西匿。

【解析】

“万年枝”为词牌名,此首词押平声韵。“吴门”,即苏州。“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为扫墓祭祖的节,禁火三天,故称寒食。“落红万点”,指暮春时节,柳絮飘落,落花成阵的景色。

【参考译文】

曾经在高台上听歌,现在只听得见荆棘丛生。低垂的云朵遮住了人道的古遗址——锦帆遗迹,那些被侵蚀的花鞋和花钗。记起往昔倚东窗而笑的女子无力地倚着栏杆。如今她们在哪里呢?只见乱峰荒寺中长满荒草,古碑无人识读。

天涯的寒食节,正当那万点落红,旅思凄恻。门对垂杨,住久了黄鹂认得我。愁泪不用沾湿衣襟,恐怕添上太湖深黑的颜色。醉时独自啸傲,苍波向东奔逝,斜阳也向西消逝。

【赏析】

《万年枝·吴门春思》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词,作于熙宁六年(1073)春天。上片写自己因怀念杭州西湖苏堤上曾与王弗同游的地方而感到惆怅。下片写自己因思念杭州西湖苏堤上曾与王弗同饮过酒的地方而感到惆怅。全词抒发了作者对杭州西湖苏堤、西泠亭等景物的怀念之情。

上片起两句,先由“昔日高台”到“恨听歌未了”。高台上,当年歌舞升平,笙簧缭绕,歌声不绝。可是今日,却只有荆棘丛生。这一句,既点出地点,又暗寓今不如昔之感,为下文埋下伏笔。“野堑低云”,写眼前景象。堑,沟壑。低云,谓云气低垂。这句说:低垂的云彩笼罩着野沟,好像一条大河横贯其中。“人道锦帆遗迹”三句,追忆当年杭州西湖苏堤上欢宴的情景。当时,人们常在苏堤上乘船游览,船上载有精美的锦帆。如今,锦帆已不复存在,只剩下土蚀的痕迹。“实袜花钗”,“袜”,鞋;“钗”,妇女发饰。实袜花钗,形容女子的打扮。土蚀,指土堆上的花纹。这里以“实袜”、“花钗”喻人的足迹与衣饰痕迹,用“实”字和“土蚀”二字,写出了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记笑倚、东窗无力”两句,追忆当年与王弗在苏堤上赏花饮酒的情景。据《东坡志林》,王弗是王安石的妻子,她美丽聪慧,善解人意,两人感情甚笃。王弗病亡后,王安石十分悲痛,曾作《江城梅花引》悼念她,其中有“玉楼空寂寞,帘旌卷花梢”之句。“东窗”,原指东屋之窗。据《史记·田单列传》记载,燕将骑劫攻破聊城,田单乃破重围而出,东向坐,袒露左臂,呼嗟独歌,歌曰:“老牛何畏死,驻而不肯行。”此处用其典,言王弗生前喜爱在苏堤上饮酒,喜欢倚靠东窗畅饮。“而今安在”,承上启下,引出下面的“乱峰荒寺”,暗示王弗已不在人间。“乱峰荒寺”,指荒芜残毁的寺院,多指杭州西湖孤山的法相宗古寺灵隐寺、岳庙等。

下片开头两句,写眼前景象:寒食节到了,正是落红遍地的时候。这里化用孟郊的《寒食》诗:“冷食日春色正芬芳。”“门对垂杨”,写所居之处。垂杨,杨柳。“黄鹂认得住久”,化用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写黄鹂熟悉主人居住的环境。这两句写黄鹂虽久居于此,但主人已离去,因而对它特别熟悉。“愁泪不须沾臆”,承接上文,写自己虽然悲伤,但不须让泪水沾湿衣襟。“恐添”二句,写自己的孤独与苦闷:“恐添太湖深黑”,暗指王弗已死;“醉时独啸”,暗指自己已失去王弗这个知音。“苍波东逝”,指钱塘江的潮涌;“斜阳西匿”,指落日的余晖。这两句写自己独自一人在苍茫的钱塘江上,面对落日余晖而独啸长叹。结拍两句,写自己独自啸傲江湖,任凭苍波东逝、斜阳西匿,不再回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