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地元依海,珠林更假山。
登临重九遇,城阙五云还。
歌吹喧侯里,边烽入汉关。
望乡归未得,能对菊花斑。
【注】
宝地元依海:慈恩寺的宝地,原是大海环绕。珠林更假山:慈恩寺的园林,有像珠子一样晶莹剔透的山石。登临重九遇:在重阳节登高时,又遇上了登临的机遇。城阙五云还:皇宫里出现了五种祥云。歌吹喧侯里:歌声、吹奏声在王侯公卿府第里回荡。边烽入汉关:边境的烽火伸向汉朝的边界。望乡归未得:想家不能回家,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渴望和思乡之情。能对菊花斑:只能对着盛开的菊花感叹不已。
赏析:
此诗为诗人在唐德宗贞元六年(790)重阳节时作。当时诗人任监察御史,出使江陵,途经长安,游览慈恩寺而作。
首联“宝地元依海,珠林更假山”,开篇就点出了慈恩寺所在的地理位置。“宝地”指其位置特殊,“海”字形容其四周环境优美如海。“珠林”则是指寺院内的建筑犹如一颗颗晶莹的珍珠。“更”字说明作者认为这些建筑比一般的建筑还要珍贵。
颔联“登临重九遇,城阙五云还”。这里描述了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的情景。“登临”即登上高处,“重九”即九月初九的重阳节。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登高这一活动的热爱。同时,也描绘了当时皇宫出现五色祥云的场景。
颈联“歌吹喧侯里,边烽入汉关”。“侯里”指的是贵族的住宅区,“边烽”指的是边境的烽火信号。诗人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展现了当时的繁荣景象。
尾联“望乡归未得,能对菊花斑”。“望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归未得”则说明了他无法回到家中。最后一句“能对菊花斑”,则表达了他在异地他乡只能对着盛开的菊花感叹不已的心情。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重阳节登高时所见所感,展示了当时的繁荣景象以及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