扪萝直上最高头,万里苍茫生客愁。
白露衣袍千嶂夕,紫微环佩七陵秋。
月明远塞知胡遁,风急长杨恐帝游。
天末彩云如有意,至今常傍翠华流。
【注释】:
九日陪祀山陵二首:即《九日侍宴应制》,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这首诗写在九日这天随从皇帝祭拜陵地时所见到的景色和感受。
扪萝直上最高头,万里苍茫生客愁。
“扪萝”指攀援树木而上,“直上最高头”指登上高山。这两句的意思是:攀援树蔓直登最高的山头,面对万里苍茫的原野生出客子的思乡之忧。
白露衣袍千嶂夕,紫微环佩七陵秋。
“白露衣袍”意谓身穿白色衣服的游子,“紫微”指皇宫,“环佩”指佩玉,“七陵”指唐玄宗的陵墓。这一句意思是:清晨白露沾湿了衣裳,身披紫色宫服站在七座帝王陵墓前,面对着秋天的景致。
月明远塞知胡遁,风急长杨恐帝游。
“月明”指月光明亮,“远塞”指边疆,“胡”指少数民族,“惧”、“疑”的意思是指怕、怀疑。这一句的意思是:月色明亮远方边关传来消息,知道胡兵已经逃走,担心皇帝也像胡兵一样逃跑了。
天末彩云如有意,至今常傍翠华流。
“天末”指天的边际,“彩云”指彩色云霞,“翠华”指皇后所乘的凤辇。这一句的意思是:彩云好像有意地常常飘浮在身边,直到今天还经常伴随着皇后的鸾舆流动。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定的忧虑以及对自己不能建功立业的遗憾。
赏析:
此诗是岑参随同唐玄宗在九日这一天祭祀陵寝时的扈从之作。全诗四句,每句八字,平仄调合;语言明白晓畅而音节和谐。
“扪萝直上最高头,万里苍茫生客愁。”开篇即写登山所见。诗人攀登至山巅时,见眼前群山连绵,茫茫无尽,不禁生出客居异乡之感。“扪萝直上最高头”,写攀援树木而上的情景;“万里苍茫生客愁”,写由此而产生的思乡之情。
“白露衣袍千嶂夕,紫微环佩七陵秋。”写诗人在山中所见的景物。清晨,诗人穿着白色的衣裳,站在高高的山峰之上,目睹着秋天的景色。这里的“紫微环佩”指的是皇宫中的珍宝,也是皇帝的象征。“紫微环佩七陵秋”描绘出了一幅皇家贵族的壮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担忧。
“月明远塞知胡遁,风急长杨恐帝游。”诗人看到月色明亮远方传来消息,知道胡兵已经逃走了,担心皇帝也像胡兵一样逃跑了。这里的“长杨”指的是皇宫的长林,也就是宫廷所在地。“恐帝游”则表示诗人对皇帝安全的担忧。
“天末彩云如有意,至今常傍翠华流。”最后一句诗人写到天上的彩云仿佛是有意图的,它们总是围绕在皇后的鸾车旁。这里,诗人通过彩云的陪伴表达了自己对皇后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山上的景色和宫中的动静来抒发诗人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定的忧虑以及对自己不能建功立业的遗憾。同时,诗人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和皇家贵族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未来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