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从祝发事栖岩,为礼名师每向南。
业净六根成慧眼,身无一物寄茆庵。
厨边引涧宁须汲,松下翻经几到龛。
若使焚香能证道,前身应说是香严。

【注释】

①庵中:即庵堂,指寺院。②相人术:古代一种占卜术。③少尝游历江南晚归庵中:我年轻时游历过江南,晚年回到了寺院。④祝发:剃去头发出家当和尚。事栖岩:在岩石上隐居修行。⑤为礼:拜师。⑥名:名声或名气。⑦六根:佛教语,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感官和身体。⑧净:净化,清除。⑨一物:指一切事物。寄茆庵:把茅草屋当作住所。⑩厨边:厨房旁边。引涧:从山涧引来泉水。宁:宁可。汲:取水。①几:将近。到龛:到达佛龛(佛像安置处,也指供佛的木制架子)。②若使:假使说。焚香:烧香。证道:修得成道。前身:过去生。说是香严:如果真是香严的话。

【译文】

我很早就皈依了佛门,在岩石上隐居修行,为了学习名师的技艺,常常向南参拜。

我的业功清净,六根都变成了慧眼,身外没有一点东西寄托在茅草屋里。

厨房旁边引山泉来做饭,松下打坐诵经近佛龛。

如果我能通过烧香证明修得成道的话,那么我应该说自己是香严禅师。

【赏析】

这首偈语,是作者在一次游历江南归来后,在寺庙中与老僧相会时作的一首诗。诗中以问答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佛理的理解和体会。

第一句“早从祝发事栖岩”,表明作者早年就皈依佛门,在山林中修行,过着清苦的生活。这里的“祝发”指的是剃发,是出家为僧的标志。

第二句“为礼名师每南方”,说明作者拜师学艺,向名师学习佛法,并且经常到南方求教。这里的“名师”指的是有高深佛学造诣的僧人。

第三句“业净六根成慧眼”,则进一步阐述了作者的修为。他的心念清净,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被佛法所净化,从而形成了洞察世间万物的智慧眼光。这里的“智慧眼光”指的是佛性。

第四句“身无一物寄茆庵”,则是对“业净六根成慧眼”的具体化。作者已经达到了无我无执的境界,将一切外在的财物都看轻了,甚至连自己的茅草屋也视为寄身之所。这里的“茆庵”指的是简陋的茅草屋。

接着两句“厨边引涧宁须汲,松下翻经几到龛”,进一步描绘了作者在修行生活中的情景。他可以在厨房附近引山泉来做饭,也可以在松下读书诵经。这体现了他超脱尘世、潜心修行的精神境界。

最后两句“若使焚香能证道,前身应说是香严”,则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真的能够通过烧香来证明修得成道的话,那么我应该说自己是香严禅师。这里的“前身”指的是过去世中的自己,而“香严”则是作者的名字。这实际上是在自我调侃,表达了他对佛理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整首偈语以问答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在修行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对佛法的体悟。其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值得细细品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