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蒿茫茫雪初集,青泥小岸硬复湿。
草鞋断尽余两耳,十步九倒何由立。
空村无人不敢入,野狗龈龈累百十。
沟中死人血未干,终夜冤魂自相泣。
【解析】
“夜经胥浦乡新被寇”:夜里经过胥浦乡,刚刚遭受了敌人的侵犯。
“枯蒿茫茫雪初集,青泥小岸硬复湿”:茫茫的蒿草覆盖大地,雪开始聚集,青泥的小岸变得硬又湿润。
“草鞋断尽余两耳,十步九倒何由立”:草鞋被踏断了,剩下两只耳朵,十步之内就要倒下一次,哪里还敢站稳?
“空村无人不敢入,野狗龈龈累百十”:空荡荡的村落里,没有人居住,连野狗也不敢进入,遍地都是成群结队的野狗。
【答案】
译文:
夜经胥浦乡,刚刚遭受了敌人的侵犯。
茫茫的蒿草覆盖大地,雪开始聚集,青泥的小岸变得硬又湿润。
草鞋被踏断了,剩下两只耳朵,十步之内就要倒下一次,哪里还敢站稳?
空荡荡的村落里,没有人居住,连野狗都不敢进入,遍地都是成群结队的野狗。
沟中死人血未干,终夜冤魂自相泣。
赏析:
此诗作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春。诗人在这一年春天曾到过胥浦乡,亲眼目睹了农民起义军与元军的激烈斗争,因此写下了这首诗来记录这次斗争。
首句“夜经胥浦乡”,交代了时间是夜晚,地点是胥浦乡,点出这场斗争是在夜间进行的。“新被寇”三字表明这场斗争是刚发生的,还没有结束。这一句写得很简洁,却把当时的斗争环境交代得很清楚。
次句“枯蒿茫茫雪初集”,描写了当时的斗争环境。“茫茫”写出了蒿草的辽阔和茂密;“雪初集”说明此时还是冬天,雪花飘落下来;“枯蒿”表明了蒿草已经长得很高。这样的景象,使人感到一种肃杀的气氛,为下面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气氛。
第三、四两句“青泥小岸硬复湿”,“草鞋断尽余两耳”。这里描写了战斗时的环境。“青泥”表明了战斗发生在河边的田野上;“硬复湿”表明了地面很滑,战斗非常激烈;“草鞋断尽”说明战斗持续的时间很长,战斗双方都很激烈;“余两耳”表现了诗人身临战场,感受着战斗的紧张气氛,并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安危。这几句描写战斗的环境,使读者对战斗场面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五、六两句“草鞋断尽余两耳,十步九倒何由立”,描写了战斗的结果。“草鞋断尽”说明战斗双方都很激烈;“余两耳”表现了诗人身临战场的感受;“十步九倒”表明了战斗的双方都很强大,战斗的双方都在拼命厮杀;“何由立”表现了诗人在战斗中的艰难处境。这两句描写了战斗的结果,使读者对战斗的结局有了了解。
最后两句“空村无人不敢入,野狗龈龈累百十”描写了战后的村庄景象。“空村”说明村庄没有居民,一片荒凉;“无人”表现了村庄的破败;“野狗龈龈累百十”表现了村庄周围有很多野狗。这些描写,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也表现了诗人在战后的孤独无助。
全诗以时间为线索,先写夜经胥浦乡,然后写了战斗前的环境、战斗时的情况及战斗后的景象。从总体上看,这首诗是一首纪事诗,通过对战斗前、中、后情况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农民起义军的英勇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