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村鬼火烧枯树,照见一片伤心处。古屋直西黑树林,暗风凄雨愁杀人。
堂上姑,堂下妇。短命儿,薄命母。新魂旧魂一处所,老鸱呼风夜啼虎。
白日自寒天自黑,有子为官亦何益。泉台缓急不得力,儿生三十亦良艰。
尔孙相见能传言,慎勿为儿伤心肝。
【注释】
荒村鬼火:指鬼怪的火焰。枯树:指枯死的树木。伤心处:指令人伤心的地方。古屋直西:指房屋背靠着西边的大山。黑树林:指阴森恐怖的树林。暗风凄雨:形容风雨交加。愁杀人:形容风雨交加,使人感到愁闷。堂上姑:指在堂上做官的人的妻子。堂下妇:指在堂下做事的人的妻子。短命儿:指短命的人。薄命母:指短命的母亲。新魂旧魂:指新死和已死去的灵魂。泉台:指死后埋葬的地方。缓急:指生死有命,难以逃避。良艰:指生活艰难。尔孙:指你的儿子。能传言:指儿子能够传述祖先的话。慎勿:指千万不要。心肝:这里用作谦词,指自己的儿女。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徽宗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作者时年五十一岁。这是一首悼亡诗,写自己妻子死后,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全诗共四十六句,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首二句)起句“荒村鬼火”,是说荒村里鬼火通明,烧枯树,照见一片伤心之处。“荒村”二字,点出“荒”字。“鬼火烧枯树”,写出鬼魅肆虐,人世惨象,令人发指;同时,又暗示了死者的坟墓所在,使读者产生一种幽冥之感。这两句,既点明了荒村的环境,又引出后文对坟地的描写,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接着“照见一片伤心处”一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者,即指死者坟墓所在之地。虚写者,则是对死者生前遭遇的追忆。“一片伤心处”这一形象化的表达,将作者内心的悲痛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伤心处”是诗人对荒村中那片坟地的具体化、形象化的描述,它既是对死者生前所处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对死者一生不幸命运的形象概括。因此,“伤心处”一词,既是对死者的悼念,又是对死者的同情。
第二段(中间六句)此段以“古屋直西”开头,“黑树林”结束,从荒村写到古屋,由古屋到黑树,再到“夜啼虎”。这三句,一气呵成,层层推进,把诗人对妻子去世后的悲苦心情表达得十分充分。特别是用“暗风凄雨愁杀人”一句,将天气与心情结合起来,更显出诗人内心的悲苦之深,哀伤之切。紧接着,诗人又写了堂上姑与堂下妇的不幸遭遇:“堂上姑,堂下妇”两句,是对丧偶之人的称呼。“短命儿”,是指短命之子,也就是丧偶之人的儿子;“薄命母”,是指短命之母,也就是丧偶之人的妻子。这两句,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于丧偶之人的同情;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丧偶之人因丧子丧妻而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最后一句“新魂旧魂一处所”,既指死者的新鬼与旧鬼同住一处,也暗指诗人心中的悲痛与悲伤,以及丧偶之人的悲哀。
第三段(最后九句)最后九句主要写诗人的悼亡之情以及对子女的告诫之辞。“白日自寒天自黑”,是说白昼来临,寒冷的夜晚也随之而至。这两句既点明了季节的变化,又表现了诗人对妻子去世后的生活变化的感受。“有子为官亦何益”,意思是说有了孩子当官又有什么用处呢?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丧偶之人生活的无奈和悲哀。而“泉台缓急不得力”,“儿生三十亦良艰”两句,更是直接抒发了诗人对丧偶之人生活的担忧和对子女的爱护之情。其中“缓急不得力”一句,既是对丧偶之人无力回天之叹,又是对丧偶之人无法承受失去亲人之痛的感叹;而“儿生三十亦良艰”一句,则直接指出了丧偶之人生活艰难的现状。这两句,既是对丧偶之人生活状况的描写,也是对丧偶之人内心痛苦的抒发。最后“尔孙相见能传言”,是说子孙见面后能够传述祖先的话。“慎勿为儿伤心肝”,是告诫子孙不要因为悲伤过度而伤害身体。这两句,既是对丧偶之人子女的教育,也是对丧偶之人自身感情的抒发。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深沉,既有对丧偶之人生活的同情,又有对丧偶之人内心痛苦的揭示,同时还表达了诗人对丧偶之人子女的关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