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已无如假,余犹颇识真。
最怜惟稚子,难使学时人。
诵即先经传,文须蹈雅驯。
纵令竽瑟误,为玉不为珉。
【注释】
- 课子二首:指《游子吟》和《望岳》。
- 世已无如假:意谓世上已没有真假难辨的事物了。
- 惟稚子:只有你,稚儿。稚子,幼年的孩子。
- 学时人:学习的人。时人,同代的人。
- 诵即先经传:诵读就是学习前人的经传。
- 文须蹈雅驯:文章必须遵循典雅的规范。
- 纵令竽瑟误:即使吹箫弹琴也是错误的。
- 为玉不为珉:应该像玉石一样纯洁,而不是像珉石一样低劣。
【赏析】
《课子》诗两首是诗人晚年写的两首七言绝句,表现了他教育儿子的主张。第一首以否定的态度来表达对当时世风的不满,认为“世已无如假”,而自己却还能“颇识真”。第二首则从正面来写自己教子的方法:只重视诵读经典,不追求世俗的学问;要求文章必须遵守典雅规范,不容许任何越轨行为。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也是作者思想的核心。
此两首诗,都是写自己的教育思想。但第一首是以否定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第二首则是肯定地表述出来的。
第一首诗中“世无如假”一句,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批评与否定。当时社会上流行着一种浮华不实的风气,这种风气已经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人们对此都心知肚明而不敢反对,甚至有些人还投其所好,附庸风雅。然而诗人对此却是持批判态度的。在这首诗中,他首先提出一个问题:“世已无如假?”然后才回答这个问题。也就是说,他才一开口就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这就使人感到他的提问非常尖锐,也非常有力。
诗人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呢?原来,他认为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要想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他就采用了反问的形式来加强语气,使问题更加突出。这样,不仅使读者感到他的提问很有道理,而且也能促使读者深思。
诗人又进一步指出:“余犹颇识真。”意思是说,尽管社会上流行着一种浮华不实的风气,但我还是能识别出真正的价值。这里所讲的“真”,是指真实、正确、高尚的东西而言的。诗人虽然能够识别出真正的价值,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而是继续往下写:“最怜惟稚子,难使学时人。”意思是说,由于社会上的风气不好,所以孩子很难学到真正的知识。这里的“稚子”,是指小孩子。诗人之所以特别提到孩子,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孩子正是处于这种环境中,所以他才如此担忧。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又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诵即先经传,文须蹈雅驯。”意思是说,孩子要学习的话,就必须首先诵读经典,并且要遵循典雅的规范。这里所说的“经传”,是指儒家的经典著作。在这里,诗人实际上是在告诫孩子们,不要随波逐流,而要坚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
第二首诗中,诗人仍然采用肯定的方式来表述自己的教育思想。开头两句“诵即先经传,文须蹈雅驯”,与第一首的第一句相同,都是强调诵读经典和遵守规范这两个方面的重要性。接下来,他又进一步提出一个问题:“纵令竽瑟误。”意思是说,即使弹奏的乐器错了,那也无关紧要。这里所说的“竽瑟”,是指古代一种乐器,也可以说是乐器的代名词。在这里,诗人实际上是在强调音乐的重要性。
紧接着,诗人又补充了一句:“为玉不为珉。”意思是说,就像玉石一样纯洁,而不是像珉石一样低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就应该像玉石一样纯洁无瑕,而不是像珉石一样污秽不堪。这是诗人对自己以及孩子们的最终期望。
最后两句“纵令竽瑟误,为玉不为珉”,与第一首的最后一句相同,都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