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台衡地,寻常莫浪跻。
安危堪借箸,献替始通闺。
欲遇能无巷,不言还有蹊。
一辞轻倒屣,谁复问云泥。
岁暮杂题示儿复闻十首最是台衡地,寻常莫浪跻。
安危堪借箸,献替始通闺。
欲遇能无巷,不言还有蹊。
一辞轻倒屣,谁复问云泥。
注释:
- 最是台衡地:最是,特别、最是之意。台衡,指御史台,古代官署名。地,这里泛指地方。
- 寻常莫浪跻:寻常,平常的时候。莫浪,不要随便或不谨慎地。跻,登高的意思。
- 安危堪借箸:堪,可以。借箸,比喻以权谋事。这里指国家政权的得失。
- 献替始通闺:献替,进言建议。闺,内室,这里指朝堂。
- 欲遇能无巷:欲遇,指想见或希望相见的人。能,能够。无巷,没有门路或途径。
- 不言还有蹊:蹊,小路。这里指门路和路径。
- 一辞轻倒屣,谁复问云泥:一辞,一句话。轻,轻易。倒屣,把鞋换过来穿,表示急忙。云泥,原指天上云彩和地上泥土,比喻地位悬殊,难于逾越。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岁暮时节写给儿子的杂题诗,旨在教导儿子如何面对官场险恶,如何在危机时刻保持冷静,如何用智慧和勇气去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
全诗共十句,每句话都紧扣主题,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诗人对儿子的教诲。诗人首先强调了在官场中应该谨慎行事,不要轻易冒险,这是对儿子的第一点要求。接着诗人又提醒儿子,在处理国家的大事时应该像借用筷子一样运用自己的智慧,这是对儿子的第二点要求。然后诗人告诉儿子,想要见到希望相见的人,就应该想办法接近他,这是对儿子的第三点要求。最后诗人告诉儿子,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也不要因为地位悬殊就放弃自己的努力,这是对儿子的最后一点要求。
整首诗语言朴实,寓意深远,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道理。诗人通过这首诗,不仅传达了自己的教诲,也表达了对儿子深深的关爱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