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犹援属国,今岂乏余皇。
势欲成恇怯,人谁与激昂。
邑无经月备,岁夺累年穰。
独可号风伯,东驱海若藏。
【注释】:
- 援:依附。属国:附属的封国。
- 今岂乏余皇:现在难道没有余下的荣光?
- 势欲成恇怯:形势想要成就,却害怕得发抖。
- 人谁与激昂:还有谁能振奋起来呢?
- 邑(yì):城。
- 经月备:经过一月的准备。
- 岁夺累年穰:一年的庄稼被夺取,耽误了多年。
- 独可号风伯,东驱海若藏:只有你可以叫出风伯、海神,让他们把东海上的龙王都赶跑了。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诗人用“昔犹”和“今岂”作起兴,抒发自己对时政的忧思。“援”“余皇”指西汉初年刘邦曾依附匈奴单于称帝,后来归降汉室,汉朝因此得以稳定。诗人借古喻今,表达了对国家政治现状的担忧。
第二句“今岂无余皇”,诗人用反问的语气表示,现在的朝廷哪里还有刘邦当年归降汉室的荣光。“余皇”是“余光”,意思是说现在的朝廷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光辉。
接下来两句“势欲成恇怯”,“人谁与激昂”,诗人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朝廷上下恐惧、萎靡不振的状态。“恇怯”意为畏缩、害怕;“激昂”则是振奋、振奋。这里诗人用两个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朝廷的现状。他希望朝廷能够像刘邦当年那样,勇敢地面对困难,不再畏惧退缩。然而现实却是,朝廷的官员们胆小如鼠,不敢有任何行动。
第三句“邑无经月备”,进一步揭示了朝廷的腐败和无能。这里的“邑”指的是城市或者地方,诗人用“经月准备”来表示,这个地区在一年中都没有准备好任何应对措施。这暗示了朝廷在处理国家大事时,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准备。
第四句“岁夺累年穰”进一步强调了朝廷的无能和失败。这里的“穰”是农作物丰收的意思,但在这里诗人却用它来形容政治上的混乱和失序。朝廷的无能导致了农民无法正常收获庄稼,浪费了一年的时间。这反映了朝廷对农民生活的忽视和不负责任的态度。
最后两句“独可号风伯,东驱海若藏”,则通过神话传说的方式,讽刺了那些只顾自己的权贵人物。风伯和海若都是神话中的神灵,分别代表东方和大海。诗人用这两个神灵来象征那些只关注自己的权贵人物。他们自以为有权有势,但却不知道如何治理国家,反而将国家的危机推给其他无辜的人承担。这种讽刺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今、描绘现象、运用典故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时政的担忧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