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频年醉异乡,一尊今日复衡阳。
空怀饵菊胜餐玉,却喜刲鲜类截肪。
自诡隐宫虽醢脔,无辜赤子尚豺狼。
孤亭俯瞰波涛恶,语及君臣泪满眶。
【注释】
九日:指重阳节,古人有登高饮菊花酒之习。
少参:官名,为副职,孙位为少参。
姜佥宪:指姜公辅,曾任刑部侍郎。
王参戎:指王正功,曾任衡州长史。
石鼓山:在湖南衡阳市北。
异乡:指他乡,外地。
一尊:指满杯美酒。
空怀:徒然怀抱。
饵菊胜餐玉:指食菊胜过食玉。饵菊即食菊,古人以为可延年益寿。
刲鲜类截肪:指杀生如切肉。刲,宰割。
自诡隐宫虽醢脔:自己说隐居于宫中即使被杀做成肉块也甘心。
赤子:幼儿,指百姓。
豺狼:比喻残暴的统治者。
孤亭:指衡阳县东面的石鼓亭,相传是晋代文学家左思游历时所建。
波涛恶:波浪汹涌。
君臣:泛指朝廷大臣。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诗,描写了作者与友人在重阳节这天同游衡阳石鼓山,登高望远,畅谈国家大事。全诗感情深沉,忧国忧民,富有哲理意味。
“九日频年醉异乡,一尊今日复衡阳。”首联写诗人重阳节饮酒作乐的情景。“九日”即重阳节,古人有重阳节饮酒赏菊的习惯。“频年”指多年。诗人因长期漂泊在外,久居他乡,故逢此佳节而感慨万千,于是举杯痛饮。“复衡阳”,指返回家乡衡阳。“复”通“赴”,意为返回。诗人在家乡衡阳,自然要重游旧地。此处既写出了诗人久居他乡,又写出了诗人渴望回到故乡的心情。
“空怀饵菊胜餐玉,却喜刲鲜类截肪。”颔联写诗人对菊花的赞美和对吃猪肉的喜爱。“空怀”指空怀壮志,无法实现。“饵菊”指以菊花为食品。“胜餐玉”形容食物美味如同玉石一样珍贵。“刲鲜”指宰杀活物。“类截肪”指像砍下油脂一样。两句诗中,诗人表达了他对菊花的赞美之情,同时也透露出自己对美食的热爱之情。然而,诗人更看重的是自己的抱负,他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虽然他喜欢吃美食,但他更注重的是自己的事业和理想。
“自诡隐宫虽醢脔,无辜赤子尚豺狼。”颈联写诗人对于社会的担忧和自己的命运感到忧虑。“自诡”是指自比,表示谦虚。“隐宫”指隐居的宫殿,这里借指朝廷。“醢脔”指剁成肉块的肉,比喻被杀的人或事物。“无辜赤子”指无罪的百姓。“豺狼”比喻残暴的统治者。这句诗中,诗人表达了他对朝廷腐败的不满以及对百姓遭受苦难的同情。诗人认为,朝廷应该关心百姓的生活,而不是只顾自己的利益。同时,他也认为统治者应该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百姓,而不是滥用权力、滥施淫威。
“孤亭俯瞰波涛恶,语及君臣泪满眶。”尾联写诗人登高远眺,感慨万千。“孤亭”指石鼓亭,位于衡阳县城东面。“俯瞰”指从高处往下看。“波涛恶”指波涛汹涌澎湃。“语及君臣”指谈论朝政。“泪满眶”指眼泪盈眶。这句诗中,诗人表达了他对朝政的不满和忧虑。诗人通过登高远眺,看到了社会的弊端和不公现象,因此感到非常悲痛和愤怒。同时,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社会现状,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整首诗情感深沉,忧国忧民,富有哲理意味。诗人通过对重阳节的描绘和对菊花、美食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个人抱负;通过对朝廷腐败的批评和对百姓遭受苦难的同情,揭露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黑暗面;通过对石鼓亭的登高远眺和对朝政的关注,抒发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担忧和对国家未来的期待。整首诗充满了激情和智慧,让人读后深感震撼和感动。